转自:内蒙古日报
□本报记者 郑学良
今年以来,呼和浩特市聚焦青年群体,针对性提出16项政策措施,持续提升首府城市人口能级,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
为激发人口集聚持久动能,呼和浩特出台人口集聚政策“组合拳”,在原《呼和浩特市引人留人18条措施》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人口集聚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围绕青年群体关注的产业、就业、住房、生育、落户、教育、医疗、养老、出行、文化和消费方面,针对性提出16项政策措施,形成涵盖育儿补贴、购房补贴、创业补贴、产妇“一杯奶”、落户及入学政策等一系列政策。
为实现全周期“陪跑”,该市人社、科技、团委等9部门联合启动实施“青创助航”创业服务行动,实施15项扶持政策措施,构建“创业培训+贷款+补贴+孵化+活动”五创联动创业支持体系。
截至目前,已为59户经营主体及个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和创业补贴4507.5万元,以政策的满满诚意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首府、留在首府、建设首府。
面对人口政策审批流程繁琐、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呼和浩特市全面提升服务实效,用群众满意度检验实际工作成果。
呼和浩特市住建局开发试运行“呼和浩特市购房补贴申请系统”,与市不动产登记中心数据系统实时对接,推动审批服务向高效畅达转变。
3月以来,新建商品住宅补贴已申请2867套,补贴券已发放2867张,带动新房成交额43亿元。
呼和浩特市卫健委简化申领育儿补贴手续,通过“孕产建档—户籍登记—补贴发放”数据联动,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审核周期从30天压缩至3天,发放率达63%,较发放初期提升41.5%。
产妇“一杯奶”推行“免申即享”,将出生医学证明、新生儿落户等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向符合条件的产妇发送专用商城电子券,目前706人已享受该服务,让惠民举措从“纸上红利”加速转化为群众“兜里实惠”。
为推动人口集聚破题解困,针对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政策衔接不足等问题,各地区各部门党员干部强化协同,勇于攻坚,以系统思维打通人口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下发《关于推进落实人口集聚政策建立跨部门协同合作机制的通知》,破除公安、人社、卫健等8个系统数据壁垒,试运行“人口集聚大数据平台”,打造全区首个集合政策经办、信息监测等多项功能的“一站式”就业服务平台,通过多部门合作攻坚,新增非呼和浩特市户口参保登记由政策实施初期的2105人增至6971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新增办理由850人增至1200人。
聚焦解决“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结构性就业矛盾,广大干部访企拓岗,坚持“送岗到身边”,紧密围绕市场需求分众分类举办商圈、夜市、民营企业专场、培训学校小专场等各类线上线下特色招聘活动505场,提供就业岗位33万个次,达成就业意向9.1万人次,畅通人岗精准高效对接渠道。
为切实营造人口集聚良好环境,呼和浩特市深入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加大对恶意欠薪打击力度,为劳动者备上权益保障“定心丸”;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职业中介机构检查达到全覆盖,严厉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等违法违规行为;全力化解欠薪案件, 采取挂牌督办、专班推进、多元化调处等多种方式,分类化解投诉举报线索,案件办结率达到98.6%,就业环境稳中向好。
同时,创新开展“劳动权益‘加油站’直播助你维权”活动,3位一线仲裁员驻守“青城人社”直播间,与劳动者共话权益保障,从时效认定、申请书填写、证据收集要点、常见问题等方面拆解劳动仲裁全流程,“手把手”教劳动者维权,切实增强劳动者维权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上一篇:塬边的堡子
下一篇:盛夏宜养生 健康过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