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内蒙古日报
□姜玉霞
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盛夏已经悄然来临。在中医理论中,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也处于一年中最活跃的状态。然而,高温、湿热以及昼夜节律的变化,也给人们身体健康带来挑战。如何科学应对这些变化,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好盛夏的养生保健,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在读博士尤晓苗作出解答。
尤晓苗说,盛夏时节应顺应自然,科学避暑。夏季阳光强烈、气温高,人体容易出汗过多,导致津液损耗,出现口渴、乏力等症状。此时应“养长”,即顺应阳气生长的特点,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但要避免在正午烈日下长时间暴晒。建议选择清晨或傍晚进行锻炼,如散步、打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以促进气血运行而不至于过度耗损。同时,注意防暑降温,保持室内通风,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以免温差过大引发感冒或其他呼吸道疾病。饮食上宜清淡,多食瓜果蔬菜,如冬瓜、苦瓜、绿豆汤等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作用的食物,有助于调节体温和补充水分。
高温天气,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需科学养生。尤晓苗认为,盛夏时节,由于高温的影响,人体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心脏负担加重,特别是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及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群更需警惕。研究表明,夏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之一,尤其是午后至傍晚时段,血压波动较大,极易诱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因此,这类人群应坚持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此外,要注意控制情绪,避免情绪激动或过度紧张,因为情绪波动也会引起血压剧烈变化。饮食上应减少高盐、高脂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燕麦),有助于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同时,补水尤为重要。夏季出汗多,血液容易浓缩,适当饮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但要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造成心脏负担。
夏季白昼延长,夜晚缩短,人们的生物钟容易被打乱,进而影响睡眠质量。许多人在夏季会出现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等问题,长期下去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精神不振,甚至诱发焦虑和抑郁。尤晓苗建议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尽量做到“夜卧血归肝”,即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充足的深度睡眠。其次,睡前可适当泡脚、听轻音乐或进行深呼吸练习,帮助放松身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产品,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正常睡眠节律。饮食上也可辅助调理,如饮用莲子百合粥、酸枣仁茶等具有安神助眠作用的食物。若失眠情况较为严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勿自行滥用安眠药物。
尤晓苗说,盛夏虽热,但只要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调养身心,就能安然度夏,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从合理避暑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再到改善睡眠质量,每一步都离不开我们对健康的重视与管理。愿大家都能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享受清凉与健康,迎接每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