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内,蔬菜青翠欲滴、生机盎然;鸡舍中,一只只蛋鸡在干净舒适的“阁楼”觅食;菌房里,工人们忙着采摘新鲜的秀珍菇,准备发往全国各地……近年来,我市始终将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来抓,积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深入应用,促进农业生产更便捷、管理更高效,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活力。近日,记者来到南昌县、红谷滩区等地,实地体验农业种植养殖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变化。
“精”育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南昌县武阳镇的大家族现代种业科技产业园,看到一颗颗滚圆翠绿的西瓜悬吊在空中——与普通温室大棚不同,这座大棚的西瓜不是长在地面,而是采用吊挂的方式种植。
江西大家族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若兰介绍,园区引进了水肥一体化、基质栽培等先进技术,同时配备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设施农业在温控、水肥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科技的深度融入,让传统农业焕发出全新活力。
作为集蔬菜新品种“育、繁、推”于一体的专业化种子公司,江西大家族种业有限公司已在江西、海南、山西、新疆及甘肃等地建立配套良繁研发基地,总面积超3000亩。其中,位于武阳镇的1000亩大家族种业科技园,更是承担着公司新品种选育、品种展示及栽培技术实验的重要任务,成为种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研发推广中心。前不久,江西省第四届现代种业蔬菜新品种展示活动在这里举办。其中,该公司培育的“武阳白椒”成功入选“江西蔬菜好品种”。
“为保障辣椒品质与产量,我们安排了专业技术人员对品种繁育、生长等全环节进行技术把关。”王若兰表示,目前公司育成国家辣椒登记品种33个,江西省认定品种9个,年销售推广辣椒杂交种子3万斤,推广辣椒种植面积达55万余亩 ,同时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
“不仅有稳定的收入,还能学到不少种植新技术。而且,园区的发展带动了周边旅游,我们还能卖土特产,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啦!” 在产业园工作的村民李大姐说。
种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近年来,南昌县积极在种业项目一线布局人才教育实训基地。大家族种业公司实训基地不仅是江西省唯一一家“国家农作物品种展示评价基地”,还设立了江西农大辣椒育种博士工作站。一系列举措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种业人才,既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又为乡村旅游注入科技内涵,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科技与农业融合的魅力。
“鲜”销
连日来,红谷滩区流湖镇上房村的温控菌房内,一派忙碌景象。工人们穿梭其中,忙着采摘、分级、包装秀珍菇与鸡枞菌,这些新鲜菌菇将从当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出发,经大型商超送往全国各地,端上百姓餐桌。
上房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大多依靠传统种植或外出打工,生活并不富裕。为帮助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流湖镇引进江西省新赣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公司+合作社+脱贫户”的模式。脱贫户通过小额信贷资金入社分红,开启新的致富之路。
“我是上房村人,在外打拼多年后回到家乡,发现村里的土地有着巨大的潜力,于是带着资金回乡发展菌菇种植。”江西省新赣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建新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菌菇基地已从无到有,产品从香菇、木耳等逐步扩展到菌种培育、菌包生产、深加工等完整产业链。
目前,菌菇基地拥有现代化标准厂房3万多平方米,日产菌包3万包,每天出菇2吨,年产量可达700吨以上。同时,通过“农村社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民素质提升”的模式,有效带动了周边农户就业,帮助100多名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干活既方便又有收入,能补贴家用,还能时刻照顾家人。”说起如今的工作,上房村村民胡金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份兼顾生计与亲情的岗位,让她的生活有了稳稳的幸福感。
据南昌市公安局驻上房村第一书记李欢云表示,为了提高产量,扩大销路,近年来,基地建设了菌包自动生产线、深加工设施及光伏发电系统,实现了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同时,引进相关技术支持,提升了产品品质与附加值。
如今,走进上房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小洋房和宽敞的硬化道路,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而流湖镇正在利用菌菇基地的自然条件进行升级改造,计划发展绿色农产品和休闲观光农业,带领村民走上持续增收的道路。
“智”养
提到养鸡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粪污满地、气味刺鼻的场景。然而,在下埠集乡鹅窠村的蛋鸡养殖基地,呈现出的却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养殖场景。
鹅窠村曾因地理位置偏远,村集体经济在当地一直排名垫底。2019年,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看中鹅窠村“偏远僻静”这一优势,规划60亩用地,投资3000万元建设蛋鸡养殖基地项目,为这个昔日的“偏远乡村”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走进养殖基地,记者看到“层叠式”笼养设备整齐排列,蛋鸡在干净舒适的“阁楼”里享用着定制“套餐”,产下的鸡蛋顺着传送带有序“滑落”。
从靠经验养鸡,到现在靠“科技”养鸡。在科技的助力下,养殖基地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记者看到,一枚枚鸡蛋通过传输装置循环运输,搭乘中央集蛋线自动化设备直达蛋库。随后,工人根据级别分类、打包装箱,准备发往市场。“以前人工分拣鸡蛋,耗时久、质量参差不齐,遇到大订单还得加班加点,现在只需安排几名工人在设备终端分拣、装箱即可。”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该基地已建成4个蛋鸡舍,蛋鸡存栏量达20万羽,日产量近20万枚,年产值超7300万元,每年还能为鹅窠村集体创收约50万元。凭借严格的质量管控和先进的养殖技术,公司每天可以为南昌供应约20万枚鲜鸡蛋。
产业发展切实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60多岁的村民谢才水和妻子都在养殖基地工作,主要负责鸡蛋打包、装箱等工作。“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我们每月加起来有近万元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谢才水的笑容里藏不住满足。更让他自豪的是,通过系统培训,如今他已熟练掌握自动化机械设备的操作技巧,从传统务工者摇身一变成了懂技术的“半个专家”。
公司负责人表示,将继续探索更高效的养鸡模式,在提升企业产值的同时,进一步带动农民增收,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洪观新闻记者 万敏 文/图
下一篇:村里有个姑娘叫“小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