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7月6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来到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副院长、农业农村部土壤微生物重点实验室主任楼慧强指着两株同品种大豆结下的豆子说:“看,长‘瘤’的植株不仅产豆多,并且豆粒更大更饱满。”
这“瘤”从何而来?答案在于一种奇妙的微生物——根瘤菌。它能与豆科植物共生形成根瘤,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氨,从而促进植物养分吸收、提升土地肥力。
“有人认为育种可能只是针对农作物种子本身。实际上,微生物特别是土壤微生物也是重要种质资源。” 楼慧强表示, “通过研究微生物与作物互作机制、筛选优势菌株,可以开发固氮效率更高、适配性更好、宿主范围更广的新型微生物肥料,取代部分传统化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大豆产量和品质,也更加绿色环保。”
据介绍,目前生物固氮产品已在全国约800万亩土地推广,大豆产量成功提升10%,节约氮肥约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