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哪些情况,会让你感觉到焦虑,甚至煎熬?
朋友约了周末见,但到周五依然没有确定时间、地点。
给喜欢的人发信息,对方却迟迟不回复。
项目进展被意外情况打乱。
考试结束,迟迟没有收到结果。
遇到了问题,一时找不到解决方案。
如果上面这几条正好是你的雷点,那么你可能对不确定性的忍耐程度很低。
01
事情悬而未决 不必一味陷入焦虑
很多人天生偏爱确定性,似乎不确定就意味着“潜在威胁”,会因为事情悬而未决、不在自己的掌控中而陷入焦虑、懊悔。
处于这样的状态下,往往承受着高强度的压力,容易放弃理性思考,为了逃离不确定性带来的折磨,甚至主动追求坏的结果。比如,明明想提出诉求,但害怕对方不同意,宁愿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比赛进行到一半,因为害怕结果,不堪压力而选择提前退出。
拖延症有时也源于对不确定感的逃避,因为担心自己做不好,所以一直拖着不去做,仿佛不做就不会搞砸。
作为一个计划性很强的人,真的很讨厌被打乱计划,不过在慢慢改变了,人永远不可能掌控所有的未知。每次对方不回消息,我就暗示自己:别人没来得及回就是在忙,当成发邮件就好。
@NOBLE
我很容易陷入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和恐惧,做事情会列一二三四五,甚至会强迫性地要求自己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划,否则就会放弃。希望有一天能放过自己,感受生活的美好。
@Witch
02
允许自身期望之外的结果出现
急于摆脱不确定性,反过来看,也意味着渴望掌控生活,从确定的事物中获得安全感。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变数,小到旅行中遇到天气变化、航班取消,大到毕业后人生的轨迹突然转弯,我们几乎一直在和不确定性相处。当事情进入灰色地带,如果我们因失去掌控而过度担心,就会不自觉地认为一切正朝最坏的方向发展,被自己的恐惧困住。
当我们接受不确定性,允许自身期望之外的结果出现,才不会因一时的变化而过度紧张,更加从容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此时我们的应对能力,就是变量中唯一的确定因素,使我们在面对风暴时相信船舵永远在手。
高考填志愿的最后时刻选择了改志愿,仅剩30分钟的时候又想改回来,回想起来,当时的我就在为不确定的未来而焦虑。现在我会更坦然,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当作是一种人生体验。
@刘倩霖
过去对不确定性焦虑,产生了很多负面作用,而结果也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差。那时我就明白了,想这么多只会影响本来可能较好的结果。分享一句很受益的话:“这世界本就由不确定性构成,并因不确定性而充满精彩。”
@老腾
和朋友约时间,对方久久不回复,我就会烦躁。之前会怀疑自己的脾性,但其实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厌恶。后来我找到了解药——去做具体的事情,哪怕只是把焦虑的情绪一字一句写下来,都会缓解很多。
@Zoe 高甜~
刚工作的时候,我对一点计划外的状况都会焦虑到睡不着,甚至想过直接不干了。身边的同乡告诉我,世界上就算没了你也照样转,别那么绷着自己。现在工作三年了,我再也不会被想象中的恐惧打倒了,幸福感直线上升。祝大家能从容地应对每一个未知。
03
机遇正藏于不确定性中
不确定因素既可能是未知的风险,也可以是不期而至的机遇。它使我们从周而复始的日子中抽离出来,带我们到未知的区域,开启人生新体验。有时生活的诗意,正藏于那条未曾预见的岔路上。
培养与不确定性共处的能力,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转变观念
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下意识认为不确定性是潜在威胁。试着把“未来的不确定性”替换成“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是不是从焦虑转变为期待了?
📌拆分困境
把目前的处境拆分为问题和情绪,用不同的对策处理这两者。把问题拆分为“我能控制的”和“我不能控制的”,专注自己能改变的部分。面对焦虑不安的情绪时,可以适当放松自己,比如外出接触自然等。
📌开始行动
行动能帮我们减少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当你为不可控的事焦虑,可以把注意力拉回当下,行动起来。比如求职时提前列好每日任务清单,专注完成清单上的内容。
📌拒绝完美主义心态
完美主义心态更容易让人有压力,因为做任何事都有风险。相信自己能够学习,容忍自己犯错,进而从犯错中学习,反而能从中获得珍贵的教益。
最后分享林清玄在《桃花心木》中对不确定性的描述:
在不确定中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部分内容整理自知我心理
图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