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报道组 周奉吉 郑晨 通讯员 刘烨珏) 初夏的柯城沃野上,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生姿。5月14日,笔者在柯城区石梁镇宸静家庭农场看到,6台全自动烘干机正吞吐着新收的麦粒,智能化显示屏跳动着实时数据,现代化农业设施与金色麦浪交相辉映,谱写着夏粮归仓的科技乐章。
“这些设备正与时间赛跑。”该农场负责人宋美芳带着笔者穿行在轰鸣的车间,传送带将刚收割的小麦源源不断地送进烘干机。她指着仪表盘介绍:“每台设备日处理量超30吨,6台联合作业每天能烘干200吨小麦,既满足自有需求,还能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
据技术人员周水莲介绍,智能控制系统能将小麦含水率精准控制在13%以内,“过去晾晒要看天吃饭,现在72小时连续作业就能完成以前半个月的晾晒量。”
如今,柯城区日均累计有19台收割机分散在石梁镇、万田乡等地,从事小麦收割作业,全区3500余亩小麦已完成收割3000亩,机械化采收率达到100%。“今年全区小麦平均亩产较去年提升5%,预计总产量突破130万公斤。”柯城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得益于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不仅抢抓了农时,还将小麦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
穿梭在田间与车间的丰收图景,印证着现代农业的深刻变革。农场技术团队自主研发的“收烘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收割机定位、麦粒含水率监测、烘干设备调度的智能联动。宋美芳算起了效益账:“机械化烘干每吨成本比传统晾晒降低120元,品质达标率提升至98%,订单量同比增长30%。”
据悉,柯城区正加快推进夏粮收储扫尾工作,5月20日前全面完成收割。农业部门已组织12支技术服务队下沉田间,在做好早稻病虫害防治的同时,重点推广“耕种管收烘”全程机械化模式,通过科技赋能持续筑牢粮食安全防线,让更多农户在现代农业浪潮中共享发展红利。
下一篇:安徽黄山: 古村景美迎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