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
立夏后的新疆昌吉,气温已高达近35摄氏度。湛蓝的晴空下,车行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准东经济开发区,眼前出现了连片的银色高压铁塔。
5月15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参加“大国工程看新疆”主题采访活动时,走进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昌吉换流站(以下简称“昌吉换流站”)。这里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个±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古泉±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吉泉直流工程”)的源头,高耸矗立的铁塔发出的电,正以0.01秒的极速,把电“闪送”给3293公里外的安徽宣城,相当于人眨眼的一瞬间,电力已输送到安徽30次。6000多座特高压铁塔沿着新疆、甘肃、宁夏、陕西、河南、安徽六省(区)建设,搭载高压线,架起了一条空中“电力天路”。
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超高压分公司昌吉换流站。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宁迪/摄为什么新疆与千里之外的安徽“结缘”?记者了解到,新疆在全国能源资源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煤炭资源总量、风能资源储量、太阳能年辐射总量均居全国前列。而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电力供需矛盾突出、土地资源紧缺、大气环境压力巨大,迫切需要发展区外来电。
吉泉直流工程于2019年9月26日正式投入运行,该工程包揽很多世界之“最”:世界电压等级最高、输送容量最大、送电距离最远、技术水平最高,工程被誉为疆电外送的“大动脉”,更是世界电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24年度,吉泉直流工程输送电量占到安徽省2023年全社会用电量的21.27%,约等于安徽76天的用电总量。在“迎峰度夏”期间,换流站持续保持大功率运行,输送功率连续三年达到1100万千瓦,这里一天的输送电量相当于输送标准煤7万吨。
特高压电网投资大,中长期经济效益显著,具有产业链长、带动力强等优势,可有力带动电源、电工装备、用能设备、原材料等上下游产业,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发挥十分重要的拉动作用。吉泉直流工程投资达407亿元,国产化率超80%,直接带动电源等相关产业投资约1018亿元,增加就业岗位2.8万个,每年拉动GDP增长130亿元,增加税收24亿元。
在我国,3000公里距离以内的输电工程通常选择电压等级±800千伏进行建设,±1100千伏等级具备在3000~5000公里的范围内输送千万千瓦级的电力。
吉泉直流工程送出的不是交流电,而是直流电,直流输电的方向和电压恒定,损耗更小,更适合远距离传输。昌吉换流站的重要任务就是把来自发电厂的交流电,通过换流站里上千套设备转成直流电,送出去。而终点——安徽宣城市,也建设了古泉换流站,每时每刻都在接收电流。
昌吉换流站站长王鸿告诉记者,在铁塔的顶端,挂着两条长长的绝缘子。因为吉泉直流工程电压极高,绝缘子的长度也比一般铁塔上要长,好似两条大辫子,连接铁塔和导线。对绝缘子的日常护理很重要,检查人员要定期检查螺栓松紧度,还要及时清理日常雨雪的残渣。
电力输送不比寻常,要24小时不间断输电,维持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既是基础也是核心,考验着站里每个人员的责任心。
昌吉换流站站长王鸿。受访者供图王鸿回忆起项目运行初期,现场曾出现换流阀紫外放电报警的情况,但工作人员在现场观察了多次都没有看见闪光点。后来,一名工作人员在现场盯着设备两个多小时,最终发现了闪光点,及时处理,消除了故障。
“我们更换了相关设备后还是不放心,觉得这可能不是个例,就搭建了实验台进行测试,最后决定把站里4000多个链接片全部加厚,防止再出现类似问题,保证长周期的安全运行。”王鸿说。
眼下,新疆的气温越来越高,站里近期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做好“迎峰度夏”的准备,这需要换流站的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各项设备的检查,保障降温设备的正常运行。
来自陕西的王鸿是位80后,2013年来到新疆工作,从事直流特高压事业14年,一直扎根一线。昌吉换流站位置偏僻,距离乌鲁木齐驾车要三个半小时,日常只有休息时大家才能回城里。这几年当地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久前,乌鲁木齐到准东开通了火车,缩短了回城时间。在王鸿看来,能坐火车不用自驾,尤其是冬季冰天雪地时,能更安全,生活条件改善了,大家在这里工作更踏实了。
来自四川的雷小松负责换流站设备日常检修工作的管理,他对设备的形状型号性能一清二楚,但遇到的问题可能千变万化,这就需要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巡检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但他觉得他们的职责就是要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干精。
昌吉换流站检修管理人员雷小松。受访者供图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