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星星 王国新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我国各民族青年学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要找准着力点,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助力青年成长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有力宣传者、忠实践行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汇聚磅礴青春力量。
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不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宣传阐释,引导各民族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化新时代伟大成就和形势政策教育,常态化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不断增进各民族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内在逻辑,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统一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促进交往交流交融。组织“民族团结故事宣讲会”“非遗文化体验周”等活动,强化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联结。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活动,促进各民族青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相互了解、互帮互助,在交流交往过程中培养深厚情谊。组织青年学生深入边疆地区,通过支农支教、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亲身体验民族地区发展变迁,深刻理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
抓牢精神力量培育。组织青年学生参观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基地等场所,让青年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追寻红色记忆中感悟先辈们的伟大奋斗精神,将爱国之情深植于心。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先进模范事迹报告会,引领青年学生从榜样人物的身上汲取力量。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讲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讲清楚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命运共同体,讲清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所具有的明显优越性,引导各族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
构建多元宣传格局。在物理空间上打造文化长廊、活动中心、红色文化基地等实体场景,为青年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让青年学生在实地参观与场景体验中直观感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底蕴与文化魅力。在数字空间上利用虚拟现实(VR)教育平台、短视频平台以及线上文化交流平台等,以沉浸式数字体验打破地域限制,推动青年学生跨越时空界限领略各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认同。在青年学生聚集的各种新媒体平台推出系列数字产品,以小切口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使青年在“可感知、可参与、可体验”的环境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
健全完善工作体系。健全完善共青团民族工作体系,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共青团同宣传、统战、教育、民族工作等职能部门的密切协同。围绕青年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开展深入调研,及时准确掌握各民族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发展水平、现实需求等,持续推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等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团干部培训体系,深化密切联系青年机制,开展民族地区团干部专项培训,引导团干部不断提升政治能力、理论素养和群众工作本领。(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新疆财经大学)
上一篇:党员干部要上好AI这堂“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