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南京晨报
晨报讯(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通)在草木葱茏、万物竞发的初夏时节,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为“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5月19日,南京市举办2025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宣传活动。
去年10月,南京入选“自然城市”平台,成为江苏省首个且目前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不断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针对秤锤树、长江江豚、中华虎凤蝶等本土珍稀动植物,南京正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精心呵护,让“罕见”变“常见”。通过制定精细化保护政策、强化科研监测支撑、引导公众广泛参与,南京正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生态保护体系,为珍稀物种营造良好生存环境,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精心呵护换来野生动植物频频“光顾”。在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开展的全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中,目前共记录到3672个物种。令人欣喜的是,随着生态监测的持续深入,南京不断迎来新物种“惊喜”,越来越多的珍稀动植物在此被发现并记录,为生态画卷添上绚丽一笔。
今年1月,高淳东湖村发现了罕见鸟类灰斑鸠,刷新了南京物种观测纪录;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再生洲区域首次发现被誉为“鸟中国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枕鹤;在溧水无想山,首次在天池发现“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科研人员还在浦口珍珠泉景区内发现了两种江苏省生物名录中未记载的物种——串珠藻与叉钱苔。此次发现不仅丰富了江苏省水生生物多样性记录,为研究长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提供了新样本,也印证了南京近年来生态修复对物种保育的成效。
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的正式启用成为本场活动亮点。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是南京市首座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观测场站。站内建有六大模块,涵盖功能用房、科普互动体验中心等。观测站建成后,不仅能对老山生物多样性开展长期监测,为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还将凭借丰富的科普资源,成为市民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窗口,助力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向新高度。老山森林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建成启用,是南京持续织密监测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工作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南京市编制实施《南京市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布点方案》,建立各类型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地和样点共114个,这些观测样地和样点相互配合,初步形成生物多样性长期观测网络,能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更及时、更准确的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