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数据已跃升为驱动增长的核心生产要素。然而,如何将海量数据(维权)转化为可量化、可流通的战略性资产,仍是横亘在政企面前的现实难题。随着《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政策落地,数据资产入表、交易定价、合规管理等需求激增,传统评估体系已难以应对多维价值衡量的挑战。
数据资产评估应用场景
场景一:企业数据资产入表与财务价值显性化
数据资产入表是近年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答题”。根据《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自2024年起,数据资产需纳入企业资产负债表,通过无形资产或存货科目体现其价值。然而,入表的前提是数据资产需经过科学评估,包括权属界定、成本核算、收益预测等环节。
例如,山东某城投企业通过评估其交通出行数据的市场价值,成功将数据资产入表并质押融资1.2亿元,显著优化了财务报表结构。这一场景下,评估不仅需结合成本法(如数据采集、治理成本)和收益法(如未来应用场景的现金流预测),还需符合会计准则的合规性要求。
场景二:数据交易市场定价与流通效率提升
在数据要素市场中,资产评估是交易定价的核心依据。当前,我国数据交易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1536.9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7159亿元,但信息不对称和标准缺失仍是主要痛点。通过第三方机构的专业评估,数据资产的流通性和市场认可度可显著提升。
例如,上海数据交易所推出的“数易贷”产品,要求企业提供数据资产评估报告作为质押融资依据,通过标准化评估模型降低交易风险。未来,随着《数据资产评估研究报告》(广州数据交易所联合发布)的推广,市场法(参照同类交易案例)、成本法、收益法和衍生评估方法将更广泛应用,推动数据资产定价透明化。
场景三: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与社会价值挖掘
公共数据(如交通、医疗、能源数据)的授权运营是“数据财政”的重要方向。然而,公共数据因权属复杂、公益属性强,其价值评估需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广东省通过“数据资产凭证”机制,将电网用电数据与银行信贷结合,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信用评估,这一模式依赖对数据质量、应用场景潜力及合规性的综合评估。未来,政府指导定价与市场化定价的结合将成为趋势,例如杭州在公共数据授权运营中试行“有条件有偿使用”,要求评估机构明确数据的成本补偿与公益优先原则。
场景四:金融机构创新风控与融资支持
数据资产正成为企业融资的新增信工具。2024年,全国数据资产质押融资案例达72个,涉及金额9.6亿元,涵盖数据信托、证券化等模式。当企业寻求外部融资,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吸引投资机构注资,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极为关键。对于银行而言,在审核企业贷款申请时,除了考量传统的固定资产、经营状况等因素,也会关注企业的数据资产。如果一家企业拥有海量且高质量的客户数据、精准的市场分析数据,这些数据资产意味着企业在市场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银行更有可能批准贷款并给予更优惠的利率。同样,投资机构在评估投资项目时,数据资产丰富且价值高的企业往往更受青睐,因为这代表着更大的投资回报可能性。
例如,数据资产证券化,杭州高新(维权)金投集团发行1.02亿元数据知识产权ABN,评估价值达1.43亿元。
场景五: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治理优化
数据资产评估不仅是价值衡量的工具,更是企业数据治理的“体检报告”。数据资产评估助力企业了解自身的数据优势与短板。通过评估,企业能明确哪些数据资产对业务创新和流程优化最有价值,从而合理分配资源,优化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并推动业务与数据的深度融合。
例如,深圳数据交易所的“一站式入表平台”可帮助企业完成数据资产盘点、质量评估及入表全流程,其底层逻辑正是基于评估结果驱动的治理优化。此外,AI技术在自动化数据清洗、标注等环节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评估效率与治理水平。
场景六:合规管理与风险防控
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落地,数据资产的安全与合规性成为评估的重要维度。企业需评估数据资产的全生命周期风险,包括采集合法性、存储安全性、流转合规性等。
广东财经大学联合发布的《数据资产评估研究报告》指出,数据安全评估需结合技术(如加密、容灾)与管理(如权限控制、审计机制),并纳入资产价值折现模型。例如,某金融企业在数据资产入表前,通过第三方机构的安全评估,避免了因隐私泄露导致的潜在法律风险。
数据资产评估核心价值
显性化财务价值:推动数据资产入表,优化企业资产负债表,赋能融资质押与证券化。
促进数据流通:提供市场化定价依据,降低交易摩擦,加速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
赋能公共治理:挖掘公共数据社会价值,平衡公益与商业应用,助力“数据财政”落地。
驱动金融创新:支撑数据质押、证券化等融资模式,破解中小企业轻资产融资难题。
优化数据治理:通过评估倒逼数据质量提升,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释放业务价值。
来源:深研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