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劳动午报
本报讯 (记者 周美玉) 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自2025年起全面升级信用修复服务,通过机制创新、流程优化、精准帮扶等创新举措,推动经营主体轻装上阵。记者昨天获悉,今年第一季度即惠及6万户企业。
北京市持续拓展信用修复“免申即享”范围,对于已完成年报补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无需自主申请信用修复,由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比对的方式,将其自动移出异常名录,经营主体即可“无感”实现信用修复。个体工商户王先生体验后表示:“过去线上补报完年报,还需要提交信用修复申请,现在系统自动解除经营异常标记,彻底告别繁琐申请流程。”今年,该机制从个体工商户拓展至企业群体后,截至目前已累计惠及15万户经营主体。
同时,市市场监管局推出提速举措。在智能审批方面,依托信用修复全国统一平台,推出信用修复移动端,实现异地登录修复功能。此外,除提交申请书、承诺书外,可通过系统平台查询或函询确认的,不再需要当事人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完善线上线下协同机制,为操作困难群体提供“一对一”线下协助。
目前,信用修复决定时限平均压缩40%,其中停止公示行政处罚信息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7个工作日,移出经营异常名录时限从5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时限从15个工作日压缩至9个工作日。
今年,市场监管部门构建“三书同达”服务体系,在送达行政处罚决定书时,同步发放《信用修复告知书》《信用合规建设书》,将“事后处置”转为“事前提醒”。指导平台加强对平台内经营者信用状况进行监测,及时向符合条件的平台内经营者发送信用修复提醒,并在完成修复后,由平台在其自身信用评价体系中及时恢复信用。
上一篇:最接地气数小满
下一篇:北京南站“窦珍桥”拆除解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