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通证券资管)
曾几何时,医药板块是投资者心中的“长青树”,与科技、消费并称为资本市场投资的“金三角”,但自2021年以来,时代叙事逻辑突然变奏,当带量采购、医疗反腐取代医保扩容、消费升级成为行业大逻辑,原本高成长、强需求的医药赛道也逐渐淡出投资者视野。
时至今日,当医药板块重新迎来政策春风,叙事也逐渐由创新接棒,调整较为充分的医药板块,投资价值重新获得资金的认可。可以看到,尽管在4月初的泥石俱下行情中,医药板块未能独善其身,但此后的反弹却异常强势,单针见底后快速收复失地。
当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技术革命三股浪潮历史性交汇,叠加政策底、估值底、情绪底三底共振,医药或许已经进入“击球区”。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的表现,或许正在验证一件事:医药行业可能又一次站在了上行周期的起点。
放眼全球,很多行业的兴衰,都与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医药是一个政策敏感型行业,政策的指挥棒往往引导着产业发展方向,进而影响着产业周期的轮转。
过去几年,集采是悬在医药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再加上医药反腐对行业的扰动,行业进入下行周期。而今年以来政策风向明显改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比如创新药械审批驶入快车道、增设“丙类医保目录”以覆盖高价值量创新产品、鼓励商保报销纳入创新药等。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消化,集采、反腐等政策的杀伤力逐渐钝化,政策从“控费”转向“促创新”,也倒逼国内药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反过来为一些优质企业打开了增长空间。
政策之外,支撑医药行业向好预期的还有估值和基本面。
估值方面 ,以中证医药指数(000933.SH)为例,截至2025年5月15日,该指数的市盈率(TTM)为28.96倍,处于近十年的28.04%分位点,与2018年“带量采购”恐慌期时也相差无几。对于医药板块,市场资金或许有些过度悲观。
从基本面来看,截至今年一季度末,虽然中证医药指数(000933.SH)的营业收入和同比增长率仍有所下滑,但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及增长率较去年同期小幅回暖,医药板块整体基本面出现了企稳回升的迹象。
更为重要的是,产业和市场之间或存在着较大的预期差。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公募基金在医药生物板块的配置比例为9.49%,较年初下降了4.44%,已经逼近2017年底9.06%的水平。如果剔除医药主题和医药指数基金,非药基金对医药生物板块的配置比例更低,处于显著低配状态。
行业在转好,但资金整体低配,意味着未来增量资金加仓的空间较大。
实际上,人口老龄化、消费升级和技术创新,在打开医药想象空间的同时,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老龄化是社会经济的“灰犀牛”,但同时也是一些医药企业的“现金牛”。对于这张“明牌”,市场可能低估了其爆发的持续性。《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测算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左右,约占GDP的6%;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有望达到30万亿元,占GDP的10%。
医药行业有其特殊性,需求端具有一定的刚性,人们可以推迟消费,但不能推迟治病;而且疫情后居民的健康意识也在增强,推动了医药需求的上升。
尤其是“颜值焦虑”逐渐成为消费医疗领域的重要生产力,玻尿酸、OK镜、植发等,这些自费医疗不受政策干扰,其消费属性也会带来一定的估值溢价。
值得一提的是,AI技术与医药的结合,打开了行业的想象空间,尤其是AI在药物研发、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不仅带来效率的提升,还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商业模式。以前药企老板之间比谁家博士多,现在比谁家GPU强,估值体系或也面临重估。
在财通资管权益团队看来,医药行业目前或正处于结构性触底阶段,虽然行业整体修复较为缓慢,但已经有不少公司逐渐走出低谷,结构性趋势正在形成。
可以预见的是,当前医药行业或将迎来拐点,随着市场风险偏好的提升,不排除出现“戴维斯双击”的可能。
医药行业具有高壁垒、长雪道等特点,容易诞生超级赛道和极端头部化的公司,在这样一个“相对慢变”的行业如何更好地挖掘投资机会?
在这个问题上,财通资管医药主题基金经理易小金采取的投资策略是坚持“内外双循环”:“对内”,寻找能分享银发经济和国内需求迭代的投资标的,包括但不限于创新药械、CXO、药店、中药等领域;“对外”,关注积极拥抱出海浪潮的公司,包括但不限于医疗耗材和设备、原料药、创新药械等领域。在持有基本面持续向好板块的同时,加大布局业绩有望迎来改善或者即将见底的板块和个股。
从板块层面来讲,财通资管权益团队今年主要沿着“科技创新”的思路去寻找医药行业中的投资机会,重点看好两个方向,即具备创新和科技双重属性的创新药和AI医疗。
创新药方面,“出海”逻辑持续强化,BD(Business Development,业务拓展)合作浪潮热度不减。近年来,中国创新药的研发效率、质量得到快速提升,在研创新药数量上已经超过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快速建立起国际竞争力。Insight数据库显示,2024年国内共达成79起新药(包括改良型新药) license out交易,今年以来已经达成了24笔新药出海交易,而且大项目不断。另据DealForma数据显示,2024年约31%的大型跨国药企引进的创新药候选分子来自中国。
中国药企“出海”获取全球化红利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创新药为突破口,通过全球化布局实现技术、市场、资本和产业链的全面升级,抢占全球高价值市场,形成“高端市场认证+全球销售”的商业模式,同时以合作授权的方式实现技术变现和风险共担,较大限度地获得海外市场的创新溢价。随着中国从“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转型,全球竞争力或将成为未来检验中国药企成色的核心指标。
中美博弈是否会影响创新药“出海”,也是市场资金普遍担心的问题。实际上,尽管目前授权合作的客户多来自美国,但由于中国药企“出海”的主要方式是专利授权,受关税的影响较为有限。随着国内创新药支持政策进入落地期和商业保险发力,这类企业的商业化兑现度或将越来越高。
AI医疗,无疑是今年最大的看点之一。借助AI技术,不仅有利于较大程度上实现“医疗平权”,让更多的基层医疗机构获得优质的医疗资源,还有望开辟AI+健康管理这样一个巨大的蓝海赛道。
具体来讲,看好AI在三个细分领域的应用:一是AI+健康管理,中国有较大规模的慢性病群体,而且国外已经有较为成熟的付费场景;二是AI+基因检测(包括肿瘤早筛、伴随诊断、MDR等),这也可以对标海外,拥有底层健康数据的公司未来发展潜力较大;三是AI+制药,尤其是拥有大量药品研发数据的CXO公司。
在财通资管权益团队看来,AI医疗不是一个简单的主题投资,也不是美股的映射,中国的AI医疗会走出自己的路。在投资端,重点关注AI应用场景广阔、有产品落地且商业化兑现度较高的医疗科技类公司。
历史不会简单的重复,但总是押着相同的韵脚。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证医药指数(000933.SH)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大涨幅达275%。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08.11.1-2010.11.30。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中国证券市场成立时间较短,上述展示不能作为投资收益保证,亦不作为投资建议。)
2018年遭受“带量采购”暴击之后,中证医药指数(000933.SH)自当年11月14日“集采”开始实施到2021年2月18日创出历史新高,区间最大涨幅达147%。
(数据来源:Wind,统计区间2018.11.14-2021.2.18。指数过往表现不代表未来,中国证券市场成立时间较短,上述展示不能作为投资收益保证,亦不作为投资建议。)
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深蹲起跳”的故事,不仅是医药,白酒、消费电子、新能源、资源周期品等行业也曾出现过。2021年至今,医药板块的调整长达4年之久,指数跌幅也已“腰斩”,“深蹲”或许是在为“起跳”积蓄力量。
当前的医药板块,就像被暴雨冲刷的翡翠原石,有的人嫌它脏,但有的人却在打灯看种水。
当政策、需求、技术三股浪潮汇聚,下跌反而成了利好——下跌越深、市场预期越低,反弹可能越凶猛。这就好比弹簧,往往压得越紧,反弹越猛。
MACD金叉信号形成,这些股涨势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