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多措并举筑牢科创支撑
□本报评论员
5月14日,成都企业国星宇航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太空计算卫星星座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全球首个太空计算卫星星座成功入轨,我国开启“太空计算”新时代。
商业航天是大国竞争的关键领域,也是未来产业迭代的重大机遇。从连续两年商业航天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地方层面上海、北京、成都等相继出台方案计划加码布局,再到率先布局太空计算基础设施……近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快速崛起,正迎来“技术突破”和“规模爆发”的双重拐点,堪称中国以新型举国体制推动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
科技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环节、多个主体、多种因素。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不同方面、要素全面部署、协同发力,多措并举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筑牢人才这个“地基”。5月10日,全国首个“科学高中联盟”在深圳科学高中成立,全国各地18所特色学校携手培养创新人才;同一天,天目山实验室低空经济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大会在杭州举行,一系列合作签约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践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在科研实践中培养造就更多高水平科技人才。
立稳企业这根“立柱”。5月14日,四川省科创通正式上线发布,集成多项功能,力争到2027年通过该平台孵化1000家科技型企业;5月13日,广州市委科技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强调要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持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也是最活跃的创新力量。企业活跃在经济最前沿,在把握创新方向、感知产业趋势上也具备独特优势。要持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发挥探索、引领、组织作用,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架好金融这道“横梁”。5月13日,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推出15项科技金融政策举措,加快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同一时间,深圳印发《行动方案》,提出25条政策措施推动深圳银行保险机构进一步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
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纵观历史,每一次产业革命都始于科技创新、成于金融创新、兴于产业创新。要进一步推动科创需求与金融供给深度融合,既提高要素匹配度,也增强失败宽容度,让金融活水滋养更多科创之花。
系统工程就要以系统思维应对之,既有纵览全局的顶层设计,也要有对准焦距的精准落子。聚焦关键、系统推进,让科创人才尽展其长、让科创企业茁壮成长、让科技金融充分涌流……地基稳固、梁柱坚实,科创的高楼大厦才能拔地而起、耸立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