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无锡日报
近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公布了最新一批国家级科技小院名单。“江苏宜兴薄壳山核桃科技小院”成功入选,成为此次无锡唯一入选获评的国家级科技小院。这个隐匿于山间的“小院”,不仅勾勒出乡村产业振兴的鲜活图景,更以科技创新为笔,让传统农业走出了新时尚。
薄壳山核桃(俗称碧根果)作为典型的外来经济树种,面临“引种难、挂果迟、效益慢”的困境,通常需种植5年方能挂果,让许多农户望而却步。2008年,朱允芬大胆尝试,创立江苏万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启了漫长的探索。朱允芬也成了江苏省薄壳山核桃规模种植第一人。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树苗种下后的第三年便实现了丰收。2014年,朱允芬便利用张渚镇芙蓉村的一处废弃矿山宕口开启了规模化种植。
“农业要升级,必须让科技长在泥土里。”朱允芬说。基地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达成长期合作,围绕种子培育、种植、产品延伸等产业链各环节开展研发。历经多年的技术攻关,种植基地攻克了薄壳山核桃“大小年”难题,实现单株产量提升30%,盛产期亩产达到200公斤的新突破。薄壳山核桃树高大挺拔,采取控高措施后,树冠的壮大导致间距拉大,不利于土地空间利用。“可以尝试在树下套种油牡丹”,2017年,科研院所提出建议后,基地立马着手尝试,当年便取得了成功。“上乔下灌”的创新种植模式成为江苏省林业科技创新与推广项目,实现了亩均年增收3000元的新突破。
如今,薄壳山核桃种植面积达4000亩,是省内最大规模薄壳山核桃种植基地,实现了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创新”的产业升级。在山区的2000多亩废弃矿坑焕发出了新生机。每逢三月,漫山遍野的牡丹会成为山间最亮的风景,每逢11月,树梢挂满的果实让人心生欢喜。从最初的品种选育到种植再到后期的产品深加工,企业打通了产业链,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碧根果和油用牡丹两个挂果树种,企业进军深加工领域,开发出了碧根果油、碧根果桃酥、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等几十种衍生产品。“春赏牡丹+秋采碧根果”的农旅融合体验模式,年吸引游客5万人次。企业打造的苏南丘陵山区特色森林康养经营模式还被评为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
科技深耕在田头,千亩种植基地也成了高校科研院所老师和学生们的最佳实践地。“山核桃生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专家团来指导,已形成了12人规模的科研组。”基地工作人员陈浩介绍。南京林业大学博士生李炳毓和研究生韩曼还常驻基地,开展一线实践课程的同时,进行技术指导。
科技小院不仅是科研成果的“试验田”,更是乡土人才的“孵化器”。为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打造乡村特色产业,企业建起了“田间课堂”,邀请南京林业大学和江苏省林科院的专家,不定期为村民举办薄壳山核桃种植技术培训。基地为农民免费提供技术与树苗,设立示范果园,让农户能够直观地学习标准化种植流程,加深对科学种植的理解。为了让农民更好掌握种植技术,科技小院还开启了“科技明白人”计划,选拔了20名农户到高校参加培训。“8亩果树挂果率从60%涨到90%,去年卖果收入达3万元。”芙蓉村种植户熊大伯透露。(蒋梦蝶)
下一篇:无锡往返西哈努克港直飞航班复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