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破碎的夫妻关系、叛逆的青春期子女、不知如何弥补的代沟……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5月12日至16日是第四个全国家庭教育宣传周,自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以来,家庭教育从“家事”上升为“国事”,很多人都了解到“依法带娃”这个理念。平谷法院去年成立全市首家家庭教育指导平台——“一米阳光”家长法学院,至今已举办了3期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班。“家长法学院”对家庭、亲子关系提供了哪些帮助?
案例一:帮助涉罪少年重回正轨
“我和他们(指父母)没什么好说的。”面对泪洒法庭的母亲,小李却表现得很冷漠,而他的母亲一直向法官叨念着:“不能怪孩子!”父母都对判决结果非常抵触。
这本应是一个美满的家庭。
法官在案件办理中了解到,父母长期忙于工作,对小李教育较为忽视,而且交流不多。在小李进入青春期后,家长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这使得他在成长中缺乏关爱与正确指引,逐渐开始混迹“朋友圈”,结识了社会不良人员,逐渐出现夜不归宿等问题。家长对此十分焦急却又无可奈何,因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方法,反而在一次次批评指责中,将亲子关系越推越远。后来在不良朋友影响下,小李接触到电信诈骗,被诱人的利益蒙蔽双眼,最终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宣判后,法官耐心释法说理,安抚住激动的家长,并告知小李的“迷失”和家庭有很大关系。法院发出《家庭教育指导令》,责令家长进入家长法学院系统学习。
在“法学院”,小李和家长接受了法律专家、心理学家和实践专家的指导、教育,并在一次次的亲子互动中,融化了彼此间的隔膜。在法院干警和心理老师的引导下,小李家长深刻反思,认识到家庭在孩子教育中的失职并认真学习法治知识和亲子沟通技巧。最终家庭关系改善,小李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在家庭和学校的帮助下顺利升学,人生重回正途。
案例二:再给彼此和家庭一个机会
“家长法学院”学员中还有过一对夫妻档,他们是法院审理的一起离婚纠纷的当事人,因性格不合及抚育子女等日常琐事频繁争吵,妻子诉至法院坚决要求离婚。
法院受理案件后第一时间组织双方调解,在法庭里,妻子情绪激动,泪如雨下,充满了伤心与委屈,她认为这段婚姻没有挽回的可能,但丈夫认为夫妻还有感情,不同意离婚。
法官从双方对话中看到了他们对彼此、对家庭、对孩子的爱意与不舍,便从夫妻感情和孩子健康成长角度做调解工作,帮助他们充分认识到夫妻关系对孩子的重要影响。经过当面调解及多次电话深入沟通,最终妻子同意接受调解。
考虑到双方尽管有和好意愿,但存在沟通不畅、矛盾突出等问题,孩子十分年幼需要双亲呵护,未审团队联合心理中心为夫妻开展家庭辅导,帮助双方建立对话,修复关系。
“一个美好的家庭是一切幸福和力量的根源,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土壤。父母产生离婚纠纷,子女将面临心理上、生活上的巨大变化。夫妻之间一时产生矛盾,不等同于感情确已破裂,面对婚姻问题,请三思而后行。”经过十余次辅导,丈夫理解了妻子的辛苦不易和内心需求,妻子也看到了丈夫的良好改变。最终,妻子决定撤回起诉,再给彼此一次机会,并与丈夫共同报名了“家长法学院”继续学习,双方均表达了努力经营好家庭,为孩子营造温暖有爱成长环境的意愿。
“教学”心得:改变孩子,重要的是转变家长
据平谷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庭长孙国立介绍,2022年至2024年,平谷法院审结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轻刑化特征明显,团体化犯罪突出,同时,共同犯罪比重高、网络犯罪数量上升,性犯罪形势严峻。民事案件则凸显婚姻家事纠纷中子女养育矛盾突出、校园安全侵权案件数量上升、非财产性诉求有所增加等特点。
2024年以来,平谷法院向案件当事人发放《家庭教育责任告知书》《家庭教育提示函》《关爱未成年人父母必读》等普法材料300余份,调解指导案件543件。自2024年5月成立以来,“一米阳光”家长法学院吸纳50余名专业师资入驻,举办大咖讲堂2期,家庭教育能力提升班3期,联合心理专家开展沙盘辅导、亲子对话等方式为35个家庭提供个性化指导,线上线下受众3000余人,实现从“个案干预”到“系统治理”的跨越式发展。
“家庭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性格和行为影响巨大。案件审理中显示,当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监管缺失缺位、教育方式不当、重物质轻心理等问题。”孙国立提醒家长: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从源头改变未成年人,重要的是转变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提升家庭教育能力。
孙国立还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协作配合,推动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联动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家庭教育指导领域困难问题,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实效。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