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小方
春日里,书友老王突然在微信敲小窗,兴冲冲对我说,明早不要困懒觉,跟我读书去!地点你一定会喜欢。
他是知道我的,专注于写作后,我便有了每日晚睡晚起的理由。古人形容白天日头直挂头顶,谓之“日上三竿”,对应辰时至巳时,即早上七点到十一点之间。我每天起床的时间大致在巳时,常自诩是“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直追诸葛亮老先生高卧隆中的风雅。
但如此一来,睁眼时差不多是午饭时间,断断无心读书。下午,又总有各种杂务缠身,或出门,或会客,只有碎片时间刷刷手机,无暇读书。到了晚上,在外燕饮,往往晚归,也就无力读书。理想很丰满,总以为赋闲在家后,岁月悠长,正好读书,可是现实很骨感,结果正好相反,每日晚睡晚起,无暇阅读。清代的萧抡谓说:“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精爽。”如今我写作经常卡壳,反思再三,平时读书少应是祸首。所以,老王的提议虽让我摸不着头脑,但早起读书可是大好事,不再多问,跟他走一遭吧。
第二天早八点,我准时在小区门口等老王。正是仲春时分,小区门前的小河边满满一树红花挂满枝头,我正欣赏着晨间春意,老王现身了。他带着我,沿着虎丘路,转到外滩源,过外白渡桥,走到一处西式大楼前。熟悉上海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这栋大楼是建于1846年的礼查饭店。这家饭店,接待过爱因斯坦等各国名人,如今改建为中国证券博物馆。博物馆又将大楼临街处的一处偏厅,辟为“上海早晨”阅览室,供人免费在此阅读书籍。
推门入室,只见好大的西式厅堂,层高大约六米,空间绝不令人拘谨。置有若干半人高的书柜,方便取书,又有造型舒雅简洁铺着台布的桌椅几张,供人休憩阅读。有一处墙上特制红木色的书架,架上放置的全是周而复的名著《上海的早晨》。这本小说,见证了上海滩一段风起云涌的历史,用它装饰阅览室,不但点题,也和这里怀旧复古的风格相宜。藏书可随意取用,最精彩的是关于上海本土历史的各种书籍。大到大部头城市历史,小到上海话俗语词典,应有尽有,简直就是把上海浓缩后装进了小小阅览室。我找到一本解放前沪语俗语的书籍,书里所列当年流行的俚语,真是看得让人笑破肚皮,又不禁感慨于沪语之变迁。如今的上海话和当年已是大不相同,这样的书籍真应该多多编撰。
虽在上海核心地带,又在经典建筑之内,但一墙之隔,就把城市的喧嚣隔绝。阅览室里的上海就像沉淀下来的老酒一般香醇,我们烦乱的内心,也可以停下来稍作休息,静静地阅读、发呆。我和老王在这里泡了大半天,读完那本词典,竟意犹未尽。问老王,下次何时相约再来?老王笑答,上海读书处颇多,图书馆、咖啡书店,甚至有二十四小时夜读的地方,你只要早上起得来,我们一处处读过来。
我恍然,他带我来,不只是游览,也不只是在世界读书日这天读书;这种感觉更像是在晨光中无声点拨——早起读书,自有妙处。想到这里,不禁感动:老王这个老克勒,表达友谊的方式也是那么老派的上海腔调——含蓄又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