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尔法工场
一份高达4.4亿规模的减持计划,引发了市场对连锁药店状况的密切关注。
5月7日,连锁药店巨头老百姓大药房(603883.SH)发布公告称,其控股股东老百姓医药集团拟在3个月内对公司减持不超过2280.29 万股,参照公告日股价计算,减持规模达4.4亿元。
在这则减持公告前一周,该公司刚刚发布了2024年年度报告,营收、净利润分别同比下滑0.36%、44.13%。
大股东在公司披露营收、净利润“双降”之后发布如此巨额的减持计划,一般会被市场解读为连实控人对自家生意都缺乏未来的信心。
零售药店的生意确实不好做,政策紧箍咒、增长天花板、扩张后遗症、新零售冲击……一系列问题将线下药店拉入调整深水区。体现在财务报表上,是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下滑。
梳理上市连锁药店TOP6的财报不难发现,短短五年间,连锁药店们就快速走过了急速扩张、跑马圈地、降速调整几个阶段。当下,包括老百姓大药房在内的头部连锁药店们,正在遭遇规模效应带来的盈利失衡、监管趋严造成的合规成本压力增加等重重障碍;而在寻求新增长极的路上,又遇上了新零售这一新物种的入侵。
前狼后虎的处境下,零售药店该何去何从?
01 “万店狂奔”触顶
2023年前后,大参林、老百姓、益丰药房、一心堂等4家上市连锁药店巨头的门店纷纷突破万家,零售药店迎来了“万店时代”。
然而,与门店规模相反的是业绩降速。
梳理上市连锁药店TOP6的财报可以看到,2024年,大参林、益丰药房、老百姓、一心堂、漱玉平民、健之佳的营收基本呈个位数增长,除一心堂外的5家连锁药店营收增速均较上年收缩;净利润则除了益丰药房略增8%之外,其余均呈20%-240%不等的同比下滑。其中,老百姓大药房这样坐拥200亿规模的行业龙头企业,在2024年营收、净利润出现了“双降”。
“万店时代”这一标签也在2024年有了不同的解读。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闭店数量约为3.9万家,平均每个季度都有近万家零售药店关门,第四季度的闭店数量更是突破1.4万家。行业预测,2025年预计还将有5万家-10万家药店关门。
“万店时代”的关店,也是按“万”计的。
零售药店门店效应触顶的警报已经拉响。2024年,全国药店数量为70万家,部分城市每平方公里的药店数量超过10家,有城市100米范围内就有超5家药店,造就了“三步一药店”“药店一条街”等盛况。
高密度的药店分布代表着激烈的竞争。以老百姓大药房为例,2020年以来,公司药店平效从59.2元/平方米一路下跌至2024年的47元/平方米,其中,中小成店日均平效低至36元/平方米。
“万店狂奔”缩减成长空间,政策变动也在进一步增加门店经营负担。
药品价格谈判、集采常态化、医保控费等政策让药店面临进货成本与销售价格双重承压;监管规则持续细化则让药店在医保合规、药品追溯等合规领域的资源投入增加。重重压力下,药店经营效率被进一步压缩。
除此之外,国内多地暂停新增医保定点药店审批,还卡住了以医保药店为主要业绩支撑点的连锁药店“命门”。2025年一季度,老百姓大药房的直营门店医保资质门店有9158家,覆盖率高达93.03%。医保定点药店暂停审批,往往意味着后续业绩增长空间有限。
以老百姓大药房为例,其在2024年三季度就定下了“暂停直营及并购新开店,保持加盟店老店加盟速度,加速联盟发展速度”扩张新策,将一部分扩张成本和运营风险分摊至加盟商。
不过,公司加盟、联盟及分销业务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仅为14%左右,短期内对公司业绩的维稳作用有限。且随着加盟门店占比逐步增加,后续的门店、品牌以及供应链管理又将是另一个成本难题。
02 跨界挑战
老百姓大药房在扩张上的战略收缩,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旧模式下的跑马圈地已经不再适合零售药店当下的竞争。
要想守住城池并继续扩张,唯有跳出旧模式。
产品多元化是最容易跨出的一步。
近些年,各大连锁药店纷纷进入“药品+”赛道,在药品的基础上开发、引进营养保健、美妆、母婴、食品、日化、服饰、宠物等各类非药商品,致力将药店打造成以药品为主的“杂货铺子”。
药店们看中的蛋糕纵然香甜可口,但真要切下一块、收入碗中却并非易事。这些热门赛道早已具备成熟的渠道体系,形成了规模和成本优势;且原有渠道对顾客购物习惯把握也更为精准,经营体系也更为完善。
药店作为“门外汉”,跨界入局的胜算并不明显。更遑论背后还涉及顾客消费习惯培育、供应链资源扩展、门店软硬装改造等一系列经营问题。
从当前各大连锁药店的非药业务开展情况来看,它们大多采用便捷的代工模式进行自有品牌的开发和生产,对药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有限。
也有类似老百姓大药房一样,试图脱离过去单纯的OEM模式,开始加快推动自有品牌在产品开发及供应链共建方面的进展,不过跨界深入产业链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投入,甚至在短期内对企业的资金和经营能力提出巨大考验。
现实是,连锁药店兜里“余粮”也不多。2024年,上市连锁药店TOP6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有4家录得负数,大参林和老百姓大药房分别为2.35亿元、0.50亿元,这个量级,对比其200多亿的营收规模可谓十不进一。
把药店打造成“杂货铺子”的可行性,还需要时间去验证,但把药店打造得更专业却无须纠结。
尤其是在医药分家、双通道政策背景下,药店承接下从药品销售终端向健康服务平台转型的历史使命,专业化将会是未来零售药店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也是为什么,老百姓大药房等连锁药店巨头们纷纷将业务向外延伸,开创门诊统筹、慢特病定点、DTP药房、处方外流等众多新模式。
当然,与产品多元化殊途同归,业务模式外延同样是个费钱的活路,比如专业人才的培养、全新供应链的搭建、客户习惯的培育以及合规成本等。
而在药店多元化、专业化转型完成之前,线上平台已经开始对线下药店进行客源分流。
根据中康CMH数据,2024年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的药品销售规模同比小幅增长0.8%。其中实体药店(含O2O)的药品销售规模同比微增0.3%,而电商渠道药品销售规模同比增长4.6%。线上渠道已成为药品零售市场的主要驱动力。
当前,连锁药店巨头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选择了“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模式,这也使得它们不可避免地卷入B2C平台的斗争中去。这些B2C平台凭借着千万量级的药品SKU,用透明价格倒逼传统药店进行价格战,后者成本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当消费者逐渐养成“线上比价—即时配送”购药习惯,药店的角色从产品、服务供应方,变成了即时零售供应链中的终端节点。
这对于传统药店的考验,不仅仅是开通一个线上店铺这么简单,更是对其商业模式和生存逻辑提出挑战。
03 即将迎来重新洗牌
零售药店尝试了很多条自救之路,每一条路都道阻且艰。但这是不得不走的路。
毕竟,无论是政策导向还是存量竞争趋势,抑或新业态下的消费诉求,都在表明:未来零售药店的市场格局很大程度上将由转型效率来决定。
政策方面,早在2021年10月,商务部就发布了《关于“十四五”时期促进药品流通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提到,到2025年,培育形成5-10家超五百亿元的专业化、多元化药品零售连锁企业,药品零售百强企业年销售额占药品零售市场总额65%以上,药品零售连锁率接近70%。
简单来说,就是从发展方向上指出了“专业化、多元化”的路径,在格局上划定了“5-10家超五百亿元”的巨头阵型。
就目前而言,上市连锁药店“三大”的大参林、丰益药房、老百姓大药房的规模均在250亿元上下,后排的一心堂、漱玉平民、健之家“小三大”在百亿规模左右。看似格局已经基本成型,但在新旧时代换挡之际,“三大”和“小三大”的座次未必就一成不变。
市场竞争方面,过去的零售药店的竞争核心是“门店狂奔”,也就是通过不断开店进行跑马圈地,以达到规模增长的目的。
但在2025年,这个逻辑显然出现了裂痕。
从零售药店行业的闭店潮,到连锁药店巨头门店效益缩减,都证实了市场接近饱和、竞争步入存量博弈阶段,药品品类高度重合、服务模式单一、营销策略趋同的大环境下,大家都在同质化内卷。
这时候,零售药店的业态转型是挑战也是机遇。
经过经营模式的延伸和门店销售产品的多元化扩展,零售药店形成了以“药”为特色的百变形态,竞争形式不再只围绕赚药品进销差价,而是盈利模式更为灵活的专业健康服务付费;竞争对手也不再是药店本身,而是隔壁的生活超市、美妆店、母婴店,甚至是B2C平台,这可能是药店零售的增长出口,也可能是新物种入侵的入口。
也正是因为如此,谁先在多元化、专业化、线上化转型走出效率,谁就有可能率先拦接下新时代第一波红利。届时,“小三大”或许有挑战“三大”的机会,零售药店行业也未必不会出现某个跨界玩家巨头,行业座次也将迎来重新排序。
老百姓大药房的困局,恰是零售药店行业的发展缩影。
零售药店的旧模式在新时代下短板凸显,头部企业不停探索找寻出路,但又条条大路通向巨头林立的混战区,这给整个行业的基本盘带来极大考验。
毫无疑问,零售药店所要面对的竞争环境已经全然生变。在传统门店因同质化内卷加剧和外延式增长路径尚不明晰陷入增长焦虑时,一场由外来物种而引发的行业洗牌正在悄然来临。
虽然从股价看,连锁药店巨头的市值自2025年以来处于稳步上升的状态,而这或许是老百姓大股东高位减持的真正原因之一。
但股价光环之下,连锁药店的增长之困也十分明显——业绩增长乏力、新增长极尚未成型、旧模式惯性难以为继,依然是悬在高估值逻辑之上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投资者需召唤自己的理性判断,方可保障投资安全。
头部企业的底层逻辑在经受新环境考验,零售药店行业又何尝不是?
倘若不能寻求到新出路,零售药店行业的“洗牌时刻”也即将到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Hehson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Hehson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