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记者 张璐
不知道相关科室在哪,不会用机器挂号付费……对于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来说,独自一人去医院就医是一件特别心烦的事,却也是不得不面对的事。正是因此,这几年“陪诊师”这个新职业也在很多大城市兴起,但是服务质量堪忧、价格结构不合理等各种问题也逐渐显现。而在湖州的一些医院,面对老年人就医陪诊成为社会化需求,他们也在探索公益性陪诊的专业化发展之路……
第三方医务社工“试水”
“陈阿姨,明天上午您要来复诊,可别忘了啊!我们在门诊大厅进来右手边的社工站等您……”
5月13日一早,在吴兴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的医务社工站内,专职社工陈继芳和同事分工合作,一人负责提前对接第2天的预约陪诊单,一人负责现场接待。
和在医院常见的“红马甲”志愿者不同,身着“绿马甲”的陈继芳会全程陪伴患者就医,挂号、缴费、引导到需要检查的科室,并协助与医护人员沟通,等同“陪诊师”的功能,但不收费。
随后,陈继芳来到住院部11楼,她帮一名坐轮椅的患者整理个人物品,又办理了出院手续并打印好相关的发票,再推着患者到门诊大门口坐车回家。
“这次真的多亏了他们!”这位患者告诉记者,自己是残疾人,这次是因为胃痛来就诊的。当时幸好陈继芳主动上来问她情况,之后全程陪同就诊,不然真不知道要怎么办了。
除了吴兴区人民医院,吴兴区中医院也在试点。截至上月底,该医务社工团队已经公益陪诊了近200人,受益人群以老年人、腿脚不便者为主,还有不少异地就医的新居民。有陪诊需求和必要的患者,都可以提前预约,或者到社工站找他们。
“正式提供陪诊服务前,我们10名专职医务社工都做了1个多月的导医,熟悉整个医院的环境和服务流程,并接受了医学知识的专业培训。”益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沈颖介绍,陪诊服务除了能为患者节约就诊时间,还可给患者提供心理上的安慰,并能帮助患者更好地与医生沟通。
吴兴区人民医院院长朱佳威告诉记者,与公益组织合作医务社工项目是该院的首次尝试,一来可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因来该院就诊的很多是周边乡村的老年人,大多缺少家属陪伴;二来也是医院打造“舒心就医”服务的要求。
就医志愿服务升级“全程陪伴”
在湖州市中心医院,也有这样一支陪诊队,不同的是,他们是一群志愿者,既有年轻大学生,也有50至70岁的退休老人。2012年医院成立“爱之翼”志愿服务队后,他们从最基础的导医工作开始,逐步拓展公益服务内容;2021年成立“康大姐热线”后,有了独立的陪诊队,仅去年接受陪诊服务的人数就超过400人次,并且逐年递增。
今年70岁的独居老人陈阿姨是陪诊队的长期服务对象之一,因有心脏方面的疾病,再加上高血压和眩晕症,每次不舒服她都会拨打康大姐热线2259999,陪诊队志愿者、67岁的欧敏敏已经陪诊过她好多次。
陈阿姨告诉记者,病情严重的时候,医院会联系公益组织过来接她到医院,进了医院又有志愿者陪着她去找医生、做检查、配药,全部结束之后公益组织还会让志愿者接她,到家了医院还会打电话确认安全和评价反馈。
该院客户服务中心主任匡晓华介绍,目前医院的公益陪诊服务不仅涵盖院内陪诊,还与公益组织、街道等多方联动,为特殊群体提供院外接送、病情跟进等全流程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为老年人、特殊群体等提供了极大便利,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就医过程中的各种困难。
专家建议规范流程避风险
陪诊师的出现,确实可代替家属陪伴患者,大大提高就诊效率,节约社会资源。但很多人也担心,陪诊师掌握了患者的信息,会不会在出现纠纷后泄露隐私?他们对医院的环境和人员较熟悉,是否会抢占号源,导致不公平就医的情况?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护理系副主任张立秀介绍,陪诊师的专业名称叫医疗陪诊顾问,是一种新兴朝阳产业。目前来看,公益服务辐射范围有限,陪诊师确实是一种“刚需”。
但是该职业尚未被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因此国家层面未出台相关职业标准。陪诊师的从业资质、服务流程、收费标准等都缺乏明确界定,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大多数陪诊公司往往以“家政”“医疗咨询”“健康管理”等名义注册。
不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障能力建设中心已经面向全国开展医疗陪诊顾问职业培训,参加培训并考核合格者可获医疗陪诊顾问培训证书,认定该职业技能。
“随着社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高,陪诊师这个新职业有望朝着多元化、专业化、智能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张立秀建议,陪诊师行业的职业规范及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其次,提高陪诊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也至关重要。
“对于医院来说,需将陪诊师纳入管理体系,通过制度规范、技术防控等多管齐下,规避可能带来的伦理、法律与运营风险。”她说。
上一篇:问渠哪得清如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