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湖州日报
文/记者 史舒频
日暮时分,烟波浩渺的太湖湖面上,白鹭掠过层层涟漪,与远处错落的生态景观带相映成趣;西苕溪畔,多年不见的“千鱼飞跃”场景再度显现,在清澈的水面划出银色弧光——这跃动的生机,正是湖州治水长卷中最灵动的一幕。
时间回溯至2014年,浙江正式开启治水、护水之路,为纪念大禹治水、开九河铸九鼎而创设“大禹鼎”,每年颁授一次。如今,“大禹鼎”已成为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最高奖,是检验地方治水成效的重要标准。
最近,2024年度“五水共治”工作考核结果公布,湖州市在此前连续10年蝉联“大禹鼎”基础上,再次成功夺得“大禹鼎一星金鼎”,成为全省3个获该奖项的设区市之一。同时,吴兴区、南浔区、德清县分别获得“大禹鼎铜鼎”“大禹鼎金鼎”和“大禹鼎一星金鼎”。
一鼎背后,藏着久久为功的发力。一次问鼎并不稀奇,蝉联问鼎才显功夫。连日来,记者走访湖州“五水共治”现场,探索流域生态治理新模式,看湖州如何通过水生态屏障修复、水生态脉络重构,实现“一泓清水入太湖”目标。
携手共治
老问题有了新解法
从古至今,治水从来不是一家之事,关起门来治水,往往是治不好的。
湖州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在这里,江南地区密布的河网水系将诸多城市勾连成网。比如位于江浙沪两省一市交界处的南浔,自古以来便是“水路冲要之地”。一河相隔,一水相连,如何打破界河治水的行政“藩篱”,是率先要破的题。
走进南浔镇的兴隆村,映入眼帘的是清澈见底的升罗桥港。在村里经营副食品小卖部的张阿江,空闲时经常到河边转悠。“以前河水挺浑浊,现在变得清亮亮的,河道旁环境也好,这里已成了我们休闲活动的好去处。”他感慨道。
治水跨界难、跨省界更难。南浔区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共有12条交界河道,全长达15公里。南浔兴隆村就与吴江桃源镇交界,村里小卖部的北侧曾是一个30多亩的养鸭场,不仅气味难闻,流出的污水也严重影响村边河流水质。
拆违、截污、清淤、绿化……两地在治水中紧密联动,并相互约定,遇到困难可在每月一次的协商会议及每季一次的联席会议上交流与协调。经多年共治,如今养鸭场早已不见踪影,水污染源头彻底斩断。
共护一湾清水,这样的做法在湖州并非个例。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队长闵肖立认为,要打破水环境治理的区域壁垒,建立实打实的水环境联防联治联席工作机制、形成“上下游一盘棋”的治水格局尤为重要。
在太湖流域建起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联勤警务站,是一次崭新尝试。湖州织里和苏州吴江交界,共享一片太湖水域,曾经,河湖归谁管是一个道不明、理不清的难题。随着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启用,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双方划定9.2平方公里“联管核心区”,两地公安、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驻守,实现从“远端协作”到“一体办公”、从“单打独斗”到“齐抓共管”的转变。
如今,这一始于湖州的“联勤+”生态警务新模式经历数次迭代,已逐步向周边地市推广,多维度促进了环太湖毗邻地区的生态治理合作。与此同时,长三角环境执法联动机制、环太湖四城市河湖长制协作机制等相继落地,让跨界区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生态环境管控“无缝衔接”,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实现“三统一”。
水韵湖城
生态修复后的点水成金
乘一叶扁舟,沿頔塘纵横交错的水系而行,清清河水穿城过,无边风景入画来……最近,南浔頔塘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这背后,以頔塘干支流为核心的14个“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工程功不可没。
頔塘为太湖流域东西向主要干流,全长23.1公里。上世纪90年代起,頔塘沿线污染排放强度不断增加,加之流域内控源截污不到位、水系连通性差、水动力不足等原因,頔塘流域陆续出现水生态系统失衡、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
“我们以頔塘干支流为核心启动水生态修复工程,培育水下森林35万平方米,建设生态缓冲带43公里,恢复干支流生态岸线18公里,为全域水生态系统自然恢复奠定了基础。”市生态环境局南浔分局介绍。
湖州地处长三角区域平原河网地带,河流多为缓流型河道,水生态系统稳定性较差,做好水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并非易事。直指问题核心,2021年起,湖州启动“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工程,采取岸线修复、水生植被恢复、生态湿地构建等综合措施,因地制宜、因河施策构建水生态分类修复体系,推进全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提升。
今年是实施“水韵湖城”第5个年头,全市已完成“水韵湖城”水生态修复项目54个,累计投入31.9亿元,建成生态缓冲带170公里。“通过统筹实施各类水生态修复工程,推动水生态系统加快恢复,着力打造‘清丽苕溪、魅力湖漾、古韵溇港、诗画江南’的美丽水乡图景。”市生态环境局表示。
依托“水韵湖城”项目的生态修复、点水成金,区域美丽经济正生机勃发。比如,位于吴兴区的西山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从“退渔还湿”到综合性生态修复,周边山水林田湖资源范围从最初的4.9平方公里扩展至6.7平方公里,吸引游客之余,当地一举拿下中国名校水上运动公开赛等重要赛事承办权,还成功招引矿坑运动乐园等重量级滨水项目落户。
在吴兴区妙西镇,妙西港水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约3.5亿元,通过新建堰坝、生态护岸、河道疏浚等措施,“美丽河湖”展露身姿。水生态修复的“深耕细作”,也带动了“旅游热”。去年,该区域新注册民宿26家、农家乐9家,吸引300多名新乡人扎根落户,实现了以“山水妙境”的美丽乡村引进生态项目、以乡村旅游反哺美丽生态的“双向奔赴”。
枕水而居
遇见人水共生新江南
溪水潺潺,翠竹满山。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安吉县章村镇河垓村的木田峪露营基地,独特的梯田和水系景观,吸引了大批游客。
曾经的抛荒地,为何游客越来越多?原来,基地所在的黄浦江源石门坑生态小流域河垓区块先后实施了竹林抚育、坡面水系治理、水生态修复等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措施,面貌为之一新。去年3月,安吉县完成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来自杭州的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3328万元获得了该区域生态旅游资源6年经营权。
从探索开展竹林碳汇交易,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湖州把需集中保护开发的耕地、园地、林地、湿地以及可供集中经营的村落、集镇等资源资产,经摸底、确权、评估后整合推向市场,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去年以来,已相继完成3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
十年治水,湖州以“水”为脉,织就了一张覆盖生态、经济、文化的共生网络。在南浔区荻港村,延续千年的桑基鱼塘系统实现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如今,当地系统整合生态资源,衍生出桑叶茶、桑葚汁等特色生态食品,创新发展“稻—渔”“稻—虾”等生态循环种养模式,以生态资源的转化推进共同富裕。
在长兴县渚山村,车渚港绕村而流。上世纪80年代,村里办起了许多粉皮加工小作坊,河水一天比一天浑浊,最终变成臭水沟。后来,当地关停粉皮加工小作坊,把发展目光投向杨梅产业。这一举措不仅实现了产业转型,更是彻底截断了河道污染源头,让渚山村的河网水质大幅提升。如今,村里杨梅种植面积达到3800余亩,农户100%参与,大部分农户的杨梅年销售额超过了10万元。
与此同时,湖州首创“绿水币”奖励机制,市民可通过“浙里办”App的“乐水护水”平台参加巡河任务、曝光水污染问题、评价河湖长工作,以此来获取“绿水币”。湖州还与金融机构合作,把“绿水币”和个人信用贷款利率挂钩,吸引更多人参与巡河护河。
在湖州,小小“绿水币”正带动起全民护水,与“企业家河长”“巾帼河长”“洋河长”等治水护水团体,构建起一张上下联动、全域覆盖的保护网,让湖州的水更清、岸更绿。让每一条河流都流淌着幸福。
下一篇:公益陪诊如何实现专业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