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胡立彪 实习记者 刘松瑶)5月13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应急管理部,围绕“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排查身边灾害隐患”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联合举办防灾减灾救灾和安全生产领域重要国家标准新闻发布会。据市场监管总局标准技术司司长刘洪生介绍,截至目前,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已建立涵盖矿山、危化、消防等10大领域2000余项国家标准的安全生产标准体系,为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提供技术保障。
据了解,近年来,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部署,重点从3个方面加大国家标准制修订力度,助力消除群众身边的安全隐患,推动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
持续健全安全生产国家标准体系。推动安全生产国家标准优先立项,并会同21个部门建立安全生产国家标准制修订统筹协调机制,确保标准制修订快速联动、协同高效。
持续加大强制性国家标准供给。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坚持“能强则强、应强尽强”原则,去年以来,围绕助力新兴产业安全发展,新制定电动汽车充电系统安全、电化学储能系统火灾监测、建筑用绝热材料安全等一批强制性国家标准;围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修订升级燃气管阀、电动自行车、钢筋、防火门窗等一批重点产品标准;围绕强化安全生产过程管理,加快推动高处作业、粉尘防爆等41项推荐性标准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今年还将专项下达一批矿山安全、消防救援行业标准转化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计划,不断满足安全标准需求。
持续强化事故灾害隐患治理标准支撑。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会同各有关行业主管部门,深入分析各类灾害隐患、安全事故中的标准需求,加快重大火灾隐患判定、特种设备重大隐患判定等强制性标准制修订,为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排查安全隐患提供技术依据。“十四五”以来,已累计批准发布防灾减灾救灾国家标准70多项,下达国家标准计划超过100项,涉及应急预案编制、灾害风险评估、气象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救援物资配备等重要行业领域,为推动安全治理从事后整改向事前预防转型提供标准保障。
会上发布5项国家标准,旨在践行“防风险、保安全、护民生”的核心理念,重点聚焦消防安全、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将助力提升应急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应急管理部和国家消防救援局相关负责人对标准相关内容作解读。
《重大火灾隐患判定规则》强制性国家标准,建立了火灾隐患分级判定体系,通过量化指标和动态评估模型,实现隐患早识别、早预警,筑牢消防安全防线。
《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通用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系统构建了覆盖生产、储存、经营全流程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将推动企业安全管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防控”转型。
《应急避难场所通用技术要求》《应急避难场所管护使用规范》《乡村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3项推荐性国家标准,规范了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设计、管护、使用等全生命周期技术要求,将有效提升应急避难能力水平,确保灾害发生时人民群众能够“有地可避、有序可循”。
近年来,应急管理部强制性标准供给已进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据应急管理部政策法规司安全生产监察专员林冰介绍,应急管理部强化标准化顶层设计,构建了适应“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新型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涵盖安全生产、减灾救灾与综合性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矿山安全、地震等领域,有效发挥标准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的技术支撑作用。
刘洪生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将进一步强化安全标准筑底线作用,持续推动相关国家标准研制和宣贯实施,为更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标准化工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