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辽宁日报
沈阳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宁先圣宁先圣
编者按: 建设“书香辽宁”,滋养黑土地的文化根脉,本报“阅读版”5月起推出全新专栏“岁月之书”,特邀辽宁省内高校教育领航者,以书为媒,讲述知识如何照亮人生航道,思想怎样塑就精神骨骼。这里有“书单解码”呈现私人阅读地图:从影响其价值观的哲学经典,到塑造教育理念的革新之作,再到抚慰心灵的文学篇章,每一本书都是他们精神成长的年轮;这里还有“成长叙事”,通过党委书记、校长们亲笔撰写的阅读记忆,还原知识如何与命运共振:或许是青年时期在图书馆偶遇的一本书,或许是治校经历中重读经典的顿悟,那些与书交织的生命瞬间,终将汇成一代阅读者的思想群像。
辽宁这片土地,既有重工业文明的钢铁筋骨,亦需人文精神的细雨滋养。我们相信,当象牙塔中的领读者走出书房,用“一本书+一段人生”的真诚对话叩击公众心灵,阅读便不再是私人的精神独行,而将成为整座城市的文化共享。让我们以书为舟,共赴辽沈大地的精神原乡。
“书的分量,其实也是人的分量。”这句话出自著名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书中梁衡把每个人留给这个世界的文章或著作比喻为其搭乘“历史之舟”的“船票”,而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今天也交上一枚小小的“船票”吧。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世英,把人的生活境界分为四个层次: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审美境界”吾亦追求,有如真理与光明。提起审美,不得不提到“德国最伟大的作家”弗里德里希·席勒。席勒的思想,影响了几代的中国学者,蔡元培、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都受到他的直接影响。在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精神的这种高度的宁静和自由,与力量和朝气相结合,这就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使我们超脱所处的心境,这也是真正审美品质的最可靠的试金石。”
逐美不易,顿挫离愁。文字会带给人持久而广阔的震颤力量,击碎郁结,虽身处喧嚣城市,无法登临况味,可内心能在书稿中跃过山巅,岂不快哉?读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能不断扩容内心之能量,放大人生之坐标。当我们对生活报之以歌,心境将随之辽阔。阅读,就这样,助我成为更为宏观、平和、包容的人。
欲隐欲现,愈淡愈浓。读过《沈从文的自传》才发现,简单而平白的情绪表达原来才是对生活的激情与爱。我最喜欢的沈老的一篇文章是《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笔触细腻,仿佛拿着显微镜在观察生活,不放过生活中任何一处细微的荡漾。他说,“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生而知之,艺术家的触感都是极致发达的,是天赋,也是命运。他是真的喜爱那些平常的生活,内心一定对生命、对人民、对故土充满了敬畏吧?美学体系也因此构建。轻而不柔,细而不腻,没有矫揉造作,朴实而谦卑,是沈从文善良平和的内心,很少有散文有这种味道。
读沈从文,还要读颜家文的《我见到的沈从文》,书中《美丽与苍凉——沈从文的九妹和他的儿子》这篇文章讲述了沈从文的九妹的故事,当小人物的命运裹挟在兵荒马乱的时代洪流中,历史瞬间变得具象起来。沧海一粟,回归“生命为何而来”的原始命题。
抚过岁月的痕迹,翻开历史的卷轴,穿梭在近代中国的弥漫硝烟里。我又读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兵工地图》《西南联大的遗产》《我的前半生》《角落里的民国》。读史书知来路,将自己放置在宇宙的坐标系里,将过往的时空拉满。我作为一名教师,其时代责任不仅仅是舞文弄墨、观照心灵,在文字背后更是要传承民族文脉、塑造民族品格。文字的价值,就是人的价值。
阅读的内驱力一定是我们对知识、真理的渴求。“君子不器”,我告诉自己,摒弃功利主义思维,学以致知,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制图 董昌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