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持续落地。今年4月以来,已经有超3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回购增持计划,金额上限超1000亿元,其中有三一重工、美的集团、荣盛石化等民企,也有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远海发等央国企。同时,中国诚通、中国国新两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也公开宣布拟使用18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贷款资金,加大对所投上市公司的增持力度。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末,上市公司披露拟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金额上限超1100亿元,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签订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合同金额约2000亿元。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金融机构发放股票回购增持贷款利率基本在2%左右,低于上市公司平均股息率水平,能够有效激发经营主体使用贷款回购增持的积极性,推动更多上市公司做好市值管理。同时,资本市场两项工具的合并使用有助于提升工具便利性、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不同类型经营主体需求,进一步推动提高政策资金利用效率。
为配合做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去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遵循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会同中国证监会、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创设了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工具,并结合市场关切不断优化政策工具,降低自有资金比例要求至10%,延长贷款最长期限至3年,鼓励银行发放信用贷款,便利银行和企业开展贷款业务,充分满足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融资需求。
5月7日,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5000亿元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3000亿元额度合并使用,总额度8000亿元,同时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0.25个百分点,各类专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降至1.5%。
回购增持再贷款政策工具出台以来,效果显著。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政策推出后,上市公司及股东参与积极性较高。民企通过回购稳定股价、传递市场信心的需求强烈,国企通过股东增持强化市值管理、响应政策导向的意图明显,整体实现了对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融资需求的充分覆盖。
“政策工具的带动效应正逐步显现,对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提振市场信心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认为,去年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推出后,银行集体行动,加快落地股票回购增持贷款业务,有助于更好地支持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开展股票回购增持,进而增强国内金融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