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晓铃 在古老的历史长河中,留下帕特农神庙、雅典卫城等文明遗产的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三星堆、金沙遗址等文明瑰宝的古蜀文明则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灿烂。如今,相隔万里的两个古老文明,在雅典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蜀文明与古希腊文明主题对话”活动中,两地学者围绕中国和希腊文明的比较研究等话题展开对话,拉近了中希两国文化的距离,也为人类文明互鉴提供了智慧启迪。文明多元共通两地工匠“浇铸”出同样璀璨的文明之花 人类早期文明既存在多元性,也有共通性。主题对话中,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院长李新伟,勾勒出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中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各自繁衍生长,但交流一直存在的脉络。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李新伟说,经过百年探索,考古学可以描绘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宏大进程。“距今6000年左右,中国各地不同文化区均进入灿烂的转折期,各地领导者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发展社会,形成满天星斗般的‘古国’。”在与实证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的良渚文明大致同时期,“希腊的基克拉迪群岛史前文化,也完成了显著的社会发展,宗教权力在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希腊青铜时代的遗址,从分散建立的居民点,渐渐建立防御的城墙和堡楼,最终出现城市。遗址出土了青铜剑、石皿、项链、大理石雕像等文物,其中弹琴、吹笛等人像,堪称史前杰作。 “在距今4000年前后,中国和欧亚大陆腹地草原地带发生了密切交流,文化的交流开始极大促进中国西北地区的发展。”李新伟说,山羊、绵羊、牛等家畜,伴随史前的交流通道进入中国,“形成中国西部和东部的剧烈交流和碰撞,中国最早的王朝由此诞生。”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的黍、粟等农作物也向西传播至中亚和欧洲。在很多历史学家看来,中华文明能够发展到今天,除了自身不断有很多伟大的创造之外,与其他区域文化的交流和兼收并蓄是重要原因——正是不断的对外学习、取长补短,令中华文明充满活力。 在距今3800年左右,位于现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王朝的都城。有意思的是,在希腊,与二里头文化大致同时期,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宫殿巍然屹立。 李新伟说:“该时期的青铜三足器,与二里头文化的鼎非常相似,在两个文明中,青铜都被用于制作重要礼器。”在古希腊城邦共同的圣地德尔斐遗址,也曾出土不少青铜小雕像,但它们与三星堆青铜器在艺术特征上大为不同。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总领队唐飞表示:“三星堆青铜器以浑铸或分铸而成的大型容器和雕像为主,而且文化交流上更多地吸收中国中原等地区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德尔斐遗址则体现了对外的辐射性文化传播。”尽管两地青铜文化风格迥异,但当青铜文明的光芒同时照亮爱琴海与华夏大地,两地的工匠“浇铸”出了同样璀璨的文明之花。金面具“撞脸”文明的发展有很多可对比之处 2021年,三星堆5号坑出土的黄金面具惊艳世人。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件金面具与古埃及、古希腊等古代文明中的金面具“撞脸”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在李新伟看来,这种有意思的相似,证明横跨欧亚大陆的黄金工艺的传播。 据介绍,三星堆金面具采用锤揲技术而成,这种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晚期捶打工艺,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金器制作工艺。而距今3000多年的古希腊迈锡尼金面具,也是采用同样的工艺制成。 跨越万里的两处文明,虽然都选择制作并使用黄金面具,但面具的寓意不尽相同。 在三星堆,制作黄金面具的主要目的与祭祀相关——希望戴上金面具后赋予人和神沟通的能力。雅典大学史前爱琴文明教授乔治·瓦沃拉纳基斯认为,三星堆的面具具有特殊特征,“为了满足其使用的仪式需求,许多面具比实际人脸更大更重,它们更多是用来展示而非佩戴。”相比之下,迈锡尼的面具也用于仪式场景,但这个场景不是祭祀而是葬礼。“在这里,人类身份因死亡这一自然现象而受到挑战。也许正因为如此,迈锡尼的面具更努力模仿人脸特征。戴着面具的死者成为生与死、自然身体与人工面具、自然与形而上之间的混合体。”但不可否认的是,黄金面具的使用,在两地均成为一种秩序与社会运行原则的具象化存在。金面具的“天缘凑巧”,昭示了不同区域的人们不谋而合的文化理念和智慧。 “文明的发展有很多可对比之处。”李新伟表示,中华文明在历史演进中存在中西文明交流,古希腊文明的形成也得益于环地中海地区和近东地区文化的交流。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致力于在希腊展开考古和古典学研究工作,希望能在未来推动更多中西文明交流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