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鲜活肥美的小龙虾大量上市,中江县黄鹿镇也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
地处中江“北大门”的黄鹿镇水系发达,以水产业闻名,在省内较早开始探索“稻虾共作”模式。“稻田为小龙虾提供天然生长环境,虾的排泄物又反哺土壤,形成良性循环。”黄鹿镇党委书记蒋啸表示,通过该模式,可实现亩产500斤稻虾米、核心区亩产小龙虾400斤,年综合收益可达1.2万元,较传统种植增收3倍。
目前,黄鹿镇特色水产养殖面积已发展到1万亩,其中采用“稻虾共作”模式的有9000亩,年产小龙虾260余万斤、稻虾米450万斤,总产值约8000万元。该模式还带动周边500余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超万元。今年自开捕以来,当地小龙虾销售量已突破120万斤。
不过,今年的忙碌与往年有些不同——除了前来选购小龙虾的商贩外,来往于黄鹿的人群中多了不少采购虾苗的养殖户,他们大多来自广西、新疆、宁夏,甚至有部分来自“小龙虾之乡”江苏盱眙。
“今年我们成功突破了水花苗繁育关键技术,并将苗种及配套养殖技术推广至全国多地。”蒋啸高兴地告诉记者。
水花苗是指几天到十几天的小龙虾种苗,孵化后在水中养育。此前,虾苗繁育曾是制约当地产业发展的一大难题。蒋啸回忆说,过去由于技术不足,只能高价从外地采购虾苗,且成活率不理想。
转机来自技术创新。当地的中江县振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与科研院所合作突破了小龙虾种苗规模化繁育等核心技术。“我们建立了外塘种虾培育基地,实现工厂化虾苗孵化,彻底解决了苗种供应难题。”合作社负责人陈万杰介绍,他们还通过水花苗有氧带水空运等技术,解决了长途运输存活率低等痛点。目前外地订单已达5000万尾,每尾单价达0.15元。
从种养结合到加工销售,再到种苗培育,这条小龙虾与水稻交织而成的产业链还在持续延伸。
当前,黄鹿镇正积极发展钓虾休闲旅游。今年“五一”假期,当地举办的第六届龙虾美食季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创收300万元。“生意好得很,每天要接待20多桌。”当地一家农家乐的负责人欣喜地说。
站在观景台上远眺,连片的水田里插秧机与捕虾船交错作业,田埂上的游客举着钓竿欢声笑语。蒋啸告诉记者,下一步,镇上计划打造川北首个小龙虾全产业链基地。
上一篇:341名中小学生将获益
下一篇:彩桥即将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