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颜开云
如果一家食堂,每天中餐要做七八十人的饭菜,却只请一个全职厨师,能够正常运转吗?
在浏阳,关口街道长兴社区“善爱港”、永和镇永鑫社区“睦邻食堂”等老年食堂以实践作答:没问题!因为,这里活跃着许多“银龄志愿者”。
“银龄互助”为老年食堂节省了人力成本,反过来也让老年助餐服务更可持续发展。据了解,当地大部分老年食堂用餐价格为6~8元/人,有的还为8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用餐优待。
这也是浏阳坚持因地制宜、多元参与创新解决老年人“吃饭难”问题的一个侧影。目前,浏阳已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20个,每年提供助餐服务10多万人次。
“银龄志愿者”活跃于老年食堂
5月8日上午,走进长兴社区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善爱港”居家养老服务站,只见老人们三五成群,分别聚在电视室、棋牌室、书画室、乒乓球室等不同空间娱乐休闲。
厨房里,厨师张桂秋正在准备饭菜。“今天有6道菜,回锅肉、蒸火焙鱼、苦瓜炒蛋、(肉丝、白菜丝、胡萝卜丝)合菜,还有三鲜汤和叶子菜。”她说,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中餐的菜谱都不重样,根据老人口味特征,提供少油、少盐的各类菜品,保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
张桂秋不是一个人在忙碌。厨房内外,有人在帮忙洗菜、切菜、配菜,有人在摆放桌椅、餐盘。
“他们都是年纪相对较小或身体较好的老年志愿者。”“善爱港”负责人罗丽介绍,该食堂每天要为80位老人提供助餐服务,但只以3000元/月的工资聘请了一名全职厨师炒菜,相关辅助工作全部由“银龄志愿者”自发承担。
年过七旬的张宗早就是活跃其中的一名志愿者。来自武汉的他,退休后跟随儿子住在浏阳,平日喜欢在“善爱港”唱歌、打球,结识了一群老年朋友。用餐时,他会帮着厨房端菜、洗碗,“大家在一起,互相帮下忙,心情很舒畅!”
当记者赶到30公里外的永和镇时,刚好到饭点,永鑫社区“睦邻食堂”内饭菜飘香。四五十位老人在用餐,身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忙前忙后,有的搀扶老人就座、有的帮老人打饭盛汤、有的打包外送饭菜……
今年60岁的退役军人甘尾华像往常一样,拎着饭盒骑上电动车,给18位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送餐。
“我们食堂除厨师是公益性岗位聘请外,其他服务人员都是邻长和志愿者,其中不少是老年人。”永鑫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武名说,数十名志愿者根据排班轮流来服务。
多元筹资机制让助餐持久“飘香”
一个个热热闹闹、热气腾腾的老年食堂背后,除了“银龄互助”,更有不间断的爱心接力守护着老年人的“幸福食光”。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将老年食堂‘建起来’,多元参与让老年助餐‘动起来’,从设施场地、财政投入、水电气等方面给予老年食堂优惠扶持。”浏阳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袁维表示,为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近年来该市积极探索政府可承担、老年人能接受、助餐可持续的健康发展格局。
资金保障是老年食堂持久“飘香”的关键。如今,“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集体添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在浏阳运转良好。
以“善爱港”老年食堂为例,每年需贴补约20万元,钱从哪里来?
基本盘是各级财政投入,作为城市社区4A级养老服务站,“善爱港”每年可获长沙市、浏阳市两级运营补助各5万元。同时,浏阳目前还在出台细化方案,拟按服务量给予各个老年食堂助餐补贴。
此外,在民政部门的支持推动下,长兴社区创新探索常态化募捐、“以捐代租”、“造血式”合作等,壮大社区发展基金这个“蓄水池”,2024年筹款超过50万元。
“‘善爱港’自2014年开办以来,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源源不断。”长兴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英表示,老年食堂的顺利开办,也是该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重要一环。
与“善爱港”相比,永鑫社区的“睦邻食堂”稍显经验不足,其开办刚过半年,但刘武名说,自己有信心也必须把食堂办好。
这是个成立才3年的新社区,常住人口7000人,多为工矿企业退休职工,其中六成超过60岁,老年助餐服务成为不少家庭的“刚需”。
“这几个月来,不断有爱心人士捐款捐物。”翻开捐款记录本,刘武名颇为感动,“有一位80多岁的老人,按我们的规定可以免费用餐,但他子女来食堂参观后非要留下一笔钱。”他说,还有多家爱心企业有意长期捐赠。
2024年,湖南首次将老年助餐服务点建设纳入重点民生实事项目,建设老年助餐服务点500个,永鑫社区“睦邻食堂”就是其中之一。
如今,浏阳已建成老年助餐服务点20个,今年还将新建6个,未来会有更多的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具备助餐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