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街社区:三大突破助力打造防灾“样板间”
5月8日,城关区伏龙坪街道前街社区联合街道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法中队等单位,开展以“贴近实战、强化联动”为主题的地质灾害应急演练。此次演练模拟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采用“土办法+硬功夫”模式,重点检验传统预警设备与人工协作效能。此次演练共有26名居民、40余名工作人员参与,完成预警响应、群众转移、伤员救治、善后处置全链条实操,为基层防灾做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
锣声破雨织密“预警网”
当日上午10时许,暴雨预警拉响演练序幕。地质灾害监测员老林手持铜锣沿陡坡疾行,每10米重敲三声,3名监测员同步操作手摇报警器,穿插巷道发出蜂鸣警报。针对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网格员开展“敲门三分钟”行动,确保不漏一户。仅25分钟,自强沟危险区域5户12人全部安全转移至避灾点。撤离过程中,启用盲人引导绳、婴儿背带接力等“土办法”,提升撤离效率。
白衣执甲护佑“生命线”
临时医疗救护点在前街社区星光计划活动广场迅速搭建,5名社区医生携急救箱展开救治。模拟伤员被抬入后,医护组现场演示骨折夹板固定、头部止血包扎等技法,并利用竹片、旧衣改造应急医疗器材。针对受惊儿童,采用“方言童谣安抚法”进行心理干预,同步开展灾后防疫知识宣讲。演练设置“孕妇急产”突发科目,助产护士完成接生模拟,检验极端条件下的应变能力。此次演练消耗纱布32卷、消毒剂15瓶,真实还原物资紧缺环境下的救治挑战。
温情善后构筑“避风港”
善后处理组在安置点架起4顶防水帐篷,启用储备的20条棉被、15箱方便面;社区网格员为受伤人员发放编号手环,实现“一人一档”精准管理;财产登记处采用油布防潮、粉笔标记等土法,完成187件贵重物品保管;心理疏导队开设“树下谈心角”。演练还模拟理赔纠纷调解场景,由社区调解员运用“老邻居劝和法”化解矛盾,展现人文关怀与秩序重建的双重力量。
夯基固本“启新程”
本次演练实现三大突破,首先是验证铜锣报警等传统手段在断电断网时的可靠性;其次是构建“医疗—善后—心理”三位一体救助模式;再是创新“方言指挥”“土器材代用”等20项适老化应急举措。后续,社区将建立“预警器材维护日”制度,定期开展“盲演突袭”,重点培训社区青少年报警器使用、伤员搬运等技能。同时,计划在陡坡区加装10处铜锣固定架,为独居老人配发荧光报警哨,提升防灾网络的“厚度”与“温度”,推动建设“15分钟社区应急响应圈”,打造韧性城市建设的“地质灾害防御样板”。
下一步,前街社区将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及重点切坡建房户进行重点排查,实时监测山体滑坡易发区域动态变化,做好强降雨天气排查和巡查工作,确保地质灾害防治措施落实到位,为辖区群众撑起“平安伞”。
责任编辑:任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