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冯晓玲 通讯员 郭慧
5月8日,清晨的阳光温柔地洒在十二师五一农场医院住院部的走廊上。9时20分,该院副主任护师贺恒梅推开病房门时,一声带着方言腔的“小贺来了”,让她脚步一顿——今年89岁的妥金林老人正蜷在病床上,尽管视力不是那么清晰了,但目光却透出家人般的温暖。
“老爷子,您这胃又不舒服了?”贺恒梅快步走到老人床前,声音里带着春风般的暖意。
这样温馨的对话,28年来贺恒梅重复过无数次。她从扎着马尾辫的姑娘到鬓角染霜的副主任护师,这位50岁的“兵二代”护理专家,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都编织进兵团医疗事业的经纬之中。
今年年初的一天深夜,五一农场医院急诊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一名居民因误服老鼠药陷入昏迷。贺恒梅冲进抢救室时,刺鼻的气味扑面而来。她迅速配合医生为患者插管洗胃,弓着腰一遍遍调整洗胃液流速……一个多小时后,直到监护仪上的数据趋于平稳,她才直起酸痛的腰背,轻声安慰患者家属:“别怕,我们都在。”
这样的生死时刻,贺恒梅经历了上百次。
“抢救时根本顾不上累,满脑子都是‘快一点,再快一点’。”贺恒梅说。28年来,她参与抢救的急危重症患者超过3000人次,那双布满针茧的手,曾在无数个夜晚托起生命的希望。
在五一农场的居民眼里,贺恒梅不仅是一名护士,更是“自家闺女”。妥金林拄着拐杖走进诊室时,她总会笑着迎上去说:“妥叔,今天胃疼好些没?”妥金林年轻时参加垦荒劳动,落下了慢性胃炎的毛病。每次复诊,贺恒梅不仅会叮嘱他用药细节,还会陪他聊兵团往事。
“这些老军垦把青春献给了戈壁滩的开垦建设,我们得把他们的晚年照顾好。”贺恒梅一边说着,一边将温热的暖水袋轻轻垫在老人胃部。
这份细腻,浸润在日常的点点滴滴。每周二清晨,她会提前半小时到岗,为高血压患者测量晨间血压;午后巡房时,她总不忘提醒糖尿病患者“管住嘴,迈开腿,多动动,多喝水”;慢性病随访名单上,100多个名字背后,有她挨家挨户敲门留下的足迹。团场有位独居老人曾攥着她的手说:“闺女啊,你比我亲闺女来得还勤。”
翻开贺恒梅的工作日志,时间被切割成精细的刻度:清晨交班后核对全天医嘱,9时配药输液,午间抽空为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傍晚逐床检查引流管和监护仪……这些年来,每年她都要护理700多名住院患者,却从未出现过一例差错。
“医疗无小事,针尖大的疏忽都可能要人命。”她说得郑重,眼角却漾起温柔——那些被她亲手换过床单、掖过被角的病患,出院时往她兜里塞几颗杏干或者日常零食,她总是笑着推回去并说:“留着补身子,我还等着您复查呢!”
这份坚守,源自兵团人刻在骨子里的坚韧。贺恒梅抚摸着护士服上的工号牌回忆道:“小时候看到医疗队下连队,看医生跪在雪地里给职工包扎冻裂的双脚,纱布缠着缠着,我就把‘要做这样的人’的念头刻进了心里。”
春去秋来28载,那个蹲在巡诊箱旁目不转睛的小姑娘,如今终是活成了自己仰望过的模样。
荣誉室里,“兵团青年岗位能手”证书在玻璃柜中泛着微光,旁边摆放着参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赛取得的团体奖杯。鲜为人知的是,2023年酷暑,贺恒梅带队在热浪中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80多户家庭续签协议。当团队在十二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比赛中夺得团体一等奖时,她将奖杯轻轻放在护士站内的绿植旁说:“荣誉是大家的,病人安稳了,我心里才踏实。”
有人问她如何坚守28年,她望向窗外那片父辈开垦的绿洲说:“你看那些白杨树,根扎得越深,枝叶越茂盛。我们兵团人的孩子,不就应该长成守护生命的树吗?”
夕阳西沉,贺恒梅拿起血压计走向病房。走廊的白墙上,一道纤瘦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仿佛与这片土地早已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