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亚飞
2025年,成都将如何做好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5月9日,四川在线记者从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系列行动方案,分别从蓝天、碧水、净土、噪声、应对气候变化五个方面,打出一套全市污染治理“组合拳”。
保卫蓝天
锁定三大核心目标 全年实现306个空气质量优良天
根据《成都市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行动方案》,成都全年将围绕省政府下达的三大核心目标任务发力: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6天、PM2.5浓度达到35.4微克每立方米以下、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副处长王顶介绍:围绕该目标,成都将开展协同降碳、控车减油、治污减排、清洁降尘、综合执法和科技治气六大专项行动,逐一破解大气污染治理难题。
细看六大行动的具体举措,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重要抓手。在能源结构调整上,2025年,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车20万辆、充电桩2万个以上,打造7个低碳交通示范区和1个绿色物流示范区,全面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至少淘汰8万辆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老旧车辆,推动中重型柴油货车有序退出。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强化VOCs全流程管控,力争全市39个重点行业规上企业环保绩效先进占比同比提升10个百分点。
扬尘治理也很关键。针对工地扬尘,2025年,成都市城镇新建房屋建筑工程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大力推动绿色标杆工地建设;针对道路扬尘,要求“5+2”城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5%以上,其他区(市)县达75%以上。
此外,成都市还将开展综合执法行动,加大强化“环保取证、公安处罚、交通维修”联合机制,全链条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实施科技治气行动,推动成都东部新区、大邑县实现镇街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全覆盖,开展盆地复杂地形下PM2.5和O3污染成因机理、大气多污染物协同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攻关。
守护水土
加大饮用水水源保护力度 加快建设“无废城市”
如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成都市市控及以上断面优良水体率自2012年的71.1%提升至2022年的100%,并保持稳定。
发布会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二级调研员曾章勇表示,但老百姓房前屋后的水体水质仍不容乐观,部分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农污设施管理还不够到位、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些都要求我们把治理不断向基层末梢延伸”。
今年成都将如何“治水”?《成都市2025年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六大行动26条措施,提出了3个100%的目标:市控及以上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维持100%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国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饮用水水源安全是关乎群众饮水安全的第一道防线,也是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底线。今年成都市将升级智慧手段,保障水源安全。曾章勇谈到,成都将在20个县级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搭建全天候高空视频智能监控系统,24小时不间断捕捉水源地保护区及周边违法、违规活动,实现现场远程观察、问题智能锁定、处置线下完成,保护工作由“人防”向智慧化“人机协防”转变。
而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根基,其污染防治是长期性、基础性工程。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土壤与固体废物化学品处处长杨勇介绍,成都正着力构建土壤污染防治全链条治理体系,在保障粮食安全、优化人居环境、注入绿色动能的同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的多方协同机制。
2025年,成都将瞄准建成“无废城市”的重要目标,通过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源头防控、巩固分类管理、推进风险管控、推进污染土壤治理修复等六大行动20条措施,保障土壤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城市降噪
噪声扰民问题有所缓解 将通过智慧监测“对症施策”
近年来,成都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常住人口超过2140万(全国第四),汽车保有量超过710万辆(全国第一),噪声污染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成都市以强化行业监管为抓手,推动解决突出噪声扰民问题,2024年,全市噪声投诉量首次实现同比下降(降幅达11.8%),声环境功能区昼间和夜间达标率分别达到91.3%和82.7%,较2020年分别提升17.7和32.7个百分点,群众关心的噪声扰民问题得到缓解。
2025年,成都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以降低噪声投诉量、改善声环境质量为目标,提出了健全制度体系、强化源头防控、开展分类整治、提升监管能力、加大科技研发、落实保障措施等六大行动、71条工作措施。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机动车污染防治处副处长曾令凯介绍,这些工作措施主要围绕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三个大的方向来制定。
其中,依法治污包括推进相关地方立法、规划管理要求、住宅等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要求等,为成都市噪声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精准治污根据噪声污染的不同类别和来源,分别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和工业噪声实施分类治理;科学治污包括推进噪声污染防治新技术、新装备,通过智能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对重点投诉点位“对症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