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雪婧)日前,本市公布2024年水生态“体检报告”,报告数据显示,全市河湖水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良好。
据了解,2024年北京市水生态监测工作共布设192个监测站点,涉及153个水体,覆盖全市主要河流、湖库,监测内容主要包括生境指标、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三类。“体检报告”显示,2024年,全市水生态健康综合指数为86.95,比2023年增加1.54,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22.9%。全市健康水体比例为87.6%,与2023年相比上升4.6个百分点。
2024年,本市科学配置水资源,实施基于多目标的水资源精细化调度,综合考虑生物节律和自然水文节律特征,开展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泃河等重点流域生态补水,努力增加流量过程维持时间,连续四年实现了五大河流贯通入海,永定河连续两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各区、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强水生态保护修复,全市地下水严重超采区全部清零,黑臭水体、劣Ⅴ类水体动态消除,受“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影响冲击的河道水生态系统也已逐渐恢复。3至6月,全市有水河流118条,有水河长2910.18公里,同比增加23.05公里,有水河长占比45.3%。全市425条河流、50个湖泊及80座水库水面面积总计416.4201平方公里。
报告数据显示,本市主要河流水生态系统逐步从以浮游植物为主的藻型浊水生态系统向以沉水、挺水等大型水生植物等为主的草型清水生态系统转换。
过去,本市主要河流水体中,浮游植物等初级生物占主导地位,水体富营养化特征明显,“藻密度高,水体透明度低,是典型的‘藻型浊水’。”市水务局水质水生态监测中心实验室负责人刘波介绍。近年来,本市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效显著,主要河流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浓度逐渐下降,藻密度下降,沉水、挺水植物覆盖率增加,逐步形成“水下森林”,并通过吸收营养盐、释放化感物质、促进悬浮物沉淀等作用反向抑制藻类生长,水生态健康水平逐步提升。
在河流生态系统稳定向好的同时,本市湖泊和水库也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孕育出了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2024年,全市153个监测水体中共检测到浮游植物459种,浮游动物461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238种,水生植物93种,累计鱼类74种。“鸟中国宝”东方白鹳、丹顶鹤、桃花水母、低斑蜻等珍稀物种也频现本市多个水域,密云水库首次发现桃花水母,北京地区还发现了鱼类新物种北京花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