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原标题: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将于8月北京召开
足球、跳远、接力……人形机器人竞技倒计时
5月7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新闻发布会。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于8月8日至12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举办,将发布《2025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等10余项成果。
继4月全球首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成功举办后,北京将于8月15日至17日,在国家体育场和国家速滑馆举办全球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竞赛项目包括主体赛事和外围赛事,主体赛事设置100米、4×100米接力、立定跳远、自由体操、足球赛等项目。昨天正好是运动会开幕式倒计时100天。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表示,机器人运动会是在不断挑战机器人机械结构、材料应用、人工智能等多种性能的极限。 新京报记者 叶红梅
体育盛会为何办?
检验机器人“智能”和“体能”
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与人形机器人半马相比,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主要展示和检验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续航能力、结构稳定性、关节可靠性等体现运动能力的核心性能,可以通俗地说,主要是考验人形机器人的‘体能’。”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解释,首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则是通过更加丰富的赛项设置,来进一步检验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和“体能”的综合能力和融合水平。
场景赛为本届运动会的一大亮点。据姜广智介绍,场景赛都是围绕真实场景打造的竞技项目,是一线实践的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需求专门提出的,有一些场景对机器人有非常大的挑战。“在这个竞技当中,大家也能够看到人形机器人现在能为我们做些什么,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现在具备什么能力,机器人距离我们理想设计状态还有多远。”
姜广智指出,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旨在通过机器人的多种竞技赛项,集中展示、检验机器人最新成果,持续带动机器人的机械结构、人工智能、大模型、光学、传感、材料等多学科的技术进步,不断促进机器人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加速机器人进入生产生活各类实际场景,推动人类和机器人和谐共生,让机器人服务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
哪些“选手”可参赛?
需满足是“独立整体”等六个条件
北京面向全球邀请机器人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报名参赛。那么,哪些“选手”符合参赛条件?
据北京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华介绍,参加本次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机器人应满足以下六个条件:
第一,参赛机器人是参赛队自研或采购的机器人。第二,机器人是一个独立整体,不得分离为多个子单元,或是用软缆连接的子单元,不得在比赛场地内设置标记物。第三,机器人应具有躯干、上肢、双足,有效重心到足底的最大伸展距离为身体高度的40%-70%。其中,场景赛比赛项目机器人的下肢可采用轮式或双足式。第四,机器人应自备能源,但不得使用具有危险性的任何能源。第五,机器人控制方式可以选择手动遥控或完全自主控制。其中,手动遥控(包含半自动),只能采用无线遥控方式,由操作人员在指定区域进行遥控指挥;完全自主控制,除发送开始指令外,计时阶段不允许任何形式的人工介入,全程由机器人自主完成。自由体操、单机舞蹈、群体舞蹈比赛项目的控制方式,必须是完全自主。第六,比赛期间的网络由各参赛队自行提供。
对参赛队伍则有四点要求:国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团队、俱乐部、其他社会组织等均可报名;每个参赛队可以报名参加多个赛项,可以使用不同的机器人参加不同赛项,但比赛过程中不允许更换机器人;比赛期间每个参赛队最多允许2名参赛队员进入比赛场地;除4×100米接力赛项可由不超过4个参赛队联合参赛,其余所有赛项仅允许参赛队独立参赛。
记者获悉,目前运动会报名通道尚未开启,公众可通过关注赛事官方网站https://www.whrgoc.com 了解相关信息。
项目设置啥门道?
比试服务人类美好生活的能力
北京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华称,赛事赛项的设置主要有三方面考虑。
首先,本届人形机器人运动会适度参考人类体育竞赛项目,展现现阶段机器人技术发展水平。
同时,赛事赛项服务人类美好生活的场景。比如,在酒店场景中,迎宾服务技能项目设定,在规定时间内,机器人将酒店门厅入口位置的拉杆箱通过行李输送车推送到客房区,再分别摆放到房间的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