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 实习生 赵冰冰
4月19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风裹挟着沙尘呼啸而来。高世丽和她的团队正在野外调查采样,对土壤做着“全面体检”,为土地焕新探寻良方。
作为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兵团勘测设计院”)工程勘察院环境地质室主任工程师,高世丽正和团队开展兵团南疆典型区盐碱地成因机理、提升典型区盐碱地规划利用和提质增效潜力的研究。
“干地质工作,没有梦想和热爱是坚持不下来的。”这是采访中,记者听高世丽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风餐露宿、蚊虫为伴,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可高世丽一干就是22年,参与了30多项重大工程。
从兵团独立建设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肯斯瓦特水库到六师甘河子水库;从二师三十八团至塔中沙漠公路到六师G216甘泉堡—一O五团公路……兵团诸多水利和公路项目,都留下了她坚实的足迹。
2003年,高世丽从新疆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入职兵团勘测设计院担任助理工程师。她上项目、下工地、跑现场、钻山林,为获取第一手资料,总是冲锋在前。
项目关键期,她驻守现场,睡帐篷、睡毡房。在一次次磨砺中,她渐渐成长为技术能手。
在六师甘河子水库地质勘察项目中,高世丽主导攻克了河床深厚覆盖层难题,提出植物胶钻孔取芯技术,首次还原真实地层颗粒组成,为后续设计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在三师图木舒克市21万亩粮食水利工程地质勘察项目中,她创新开展风积砂防冻垫层料研究,破解湿陷性粉土评价难题,将戈壁风积砂转化为可靠填筑料,为南疆粮食安全水利工程建设奠定地质基础。
“不断攻克技术难题,看到一个个工程难点迎刃而解,自己也很有满足感。”高世丽说。
她参与的“深厚覆盖层探测技术及工程特性研究在地下连续墙优化设计中的应用”课题以深厚覆盖层工程特性为研究对象,破解深厚覆盖层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施工难题,通过原位试验还原地层结构,为新疆首个砂砾层竖井设计提供关键参数,入选全国水利工程创新案例。
说起三十八团至塔中沙漠公路项目勘测,高世丽记忆犹新。
2020年,她和团队深入风沙肆虐、人迹罕至的沙漠腹地。
“每天清晨7时天微亮就出发,晚上8时多才拖着疲惫身躯回到帐篷,休息片刻又开始整理资料、做实验,有时半夜沙尘暴来袭,一觉醒来,被子里全是沙子。”她回忆道。
面对线路漫长、多数路段是无人区的艰难险阻,高世丽和团队成员凭借过硬的专业素养,出色完成勘探任务,为公路建设筑牢根基。
多年野外历练,让高世丽深知科技创新对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意义。
2022年,她参与堤坝工程安全及灾害防治兵团重点实验室建设,主导“西域砾岩工程特性研究”课题,填补高水头隧洞围岩稳定性评价技术空白。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她无数个日夜的精心筹备与不懈努力。从研究方向的规划到项目进度的把控,从团队成员的协作到科研资源的整合,她都亲力亲为,持续跟踪每一项研究进展。
2023年,她推动兵团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落地,聚焦南疆盐碱地治理,开展“盐碱地成因机理与提质增效”研究,为兵团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
“工程勘察要精益求精,做到极致。”高世丽说,她将继续保持对科技创新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为地质行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记者感言
跟随高世丽踏入项目现场的那一刻,我才真正读懂“以岩为书,以石为章”的深刻内涵。
她手持工具敲开岩石时,专注的眼神仿佛在与土地对话,那些泥土与岩层,在她眼中是解开大地密码的珍贵线索。
20余载光阴,她用双脚丈量山河,无数次深入戈壁沙漠和大山深处,记录岩层、地层的褶皱,记录的每一组数据都凝结着汗水与坚持,每一项基于克服不良地质条件的技术创新成果,都化作先进的工艺工法,为重点难点工程建设提供经验。
上一篇:逐“绿”而行动能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