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经济日报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极端天气灾害、重大传染病、网络威胁等“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频发多发,加快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全球各大中城市安全治理的共同选择。
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针对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多风险,涉及政府、市场、社会等多主体,设施韧性、经济韧性、社会韧性、制度韧性等多目标的综合性系统工程。综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既实施规律性、普遍性的具体举措,旨在构筑韧性城市建设的基本政策框架体系,也根据城市发展特点和需求,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个性化的韧性提升策略。发达国家韧性城市建设举措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韧性城市建设是一项涉及政府多个部门的典型跨部门集体行动,需消除各自为政,形成合力。纽约设有专门的城市韧性建设办公室、应对气候变化城市委员会等机构,其中城市韧性建设办公室承担着关键项目实施及评估的职能,包括加快损失补偿审查和建设项目启动,有助于韧性城市建设新政策制定和项目持续推进。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创立的“全球100韧性城市”项目,强调建立城市首席韧性官,统筹负责全市的韧性建设行动。
二是建立和完善法律保障。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韧性建设规划,是发达国家韧性城市建设的普遍性举措。进入新世纪以来,纽约相继制定《更加强壮、更富韧性的纽约》(2013)、《一座城市,一起重建》(2014)、《“一个纽约”规划:建设一个富强而公正的纽约》(2015)等规划方案,提出韧性城市建设项目清单,依法推动韧性建设。东京制定《东京都国土强韧化地域规划》《东京都地域防灾规划》等专项规划文件,全方位预防不确定性风险。欧盟“绿色新政”要求成员国将气候韧性纳入城市规划法定框架。
三是构筑城市风险的数字化感知预警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在全面收集城市多部门多领域数据、实时互通共享的基础上,自动监测并感知风险源,为科学决策、及时响应、快速恢复提供科技支撑。“伦敦数据存储中心”、纽约“洪水灾害映射器”智能工具、洛杉矶智能化气候服务工具等,为市民参与和多方协作提供了有效平台。
面对不同类型的灾害风险,各城市采取的策略不尽一致、各具特色。从中外比较视野看,有以下特色策略值得借鉴。为应对洪水灾害,前瞻性、高规格规划建设巨型地下防洪设施。东京为有效防控城市洪水,从1993年到2006年耗时13年、耗资近30亿美元,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洪水分流设施——东京防洪通道,全长6.3公里,由5个竖井组成,收集来自5条河流的径流,有效保护了东京免受洪水侵袭。为应对疫情、气候变化和服务公平三大挑战,探索实施以居民为中心的城市规划治理新方略。巴黎2020年提出打造“15分钟城市”,即将决策权下放给各行政区的区长,通过城市规划,让居民可以在15分钟内通过无污染的交通方式,在可及范围内获得就业机会以及零售、医疗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服务。各个辖区的居民都有机会参与社区层面的规划,如绿化美化、道路微改造等,既促进韧性发展,又兼顾可持续和城市包容。为应对极端天气事件,设立专门的气候避难所为居民提供紧急帮助和服务。西班牙巴塞罗那在全市开设350个气候避难所,使90%以上面临风险的居民可以在10分钟内到达避难所。这些避难所位于图书馆、博物馆和市民中心等室内区域以及公园等室外区域,设有舒适的休息区、提供免费饮用水、配备无障碍设施,在极端灾害性天气期间为居民提供紧急性庇护。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下一篇:让“不见外”的服务解锁中国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