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马雪娇 常驻记者 冯晓玲
4月20日,在位于十二师三坪农场的天山红番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育苗基地,几十万株番茄苗整齐排列,叶色鲜嫩,长势喜人。
“今年我们应用基质育苗、温光调控等技术,让番茄幼苗在‘育婴室’里茁壮成长,进一步提高了抗病性。”天山红番公司原料管理员孔祥友向围拢在一起的农户们讲解道。
目前,该基地培育的2490亩优质番茄种苗已全部被订单认购,将被陆续移栽到大田里。
在基地另一端的储藏车间,历经破碎、打浆、浓缩、杀菌等工序的罐装番茄酱下线后被整齐装箱码放,通过智能化物流系统,即将运往西安、郑州等地。
天山红番公司董事长张文俊介绍说:“今年一季度,我们公司番茄制品累计销售量达1000吨,同比增长10%,迎来了首季‘开门红’。”
从2004年的一家小作坊,成长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山红番公司经历了一次次的破茧重生。
2008年,因本地番茄产量不足,外部原料品控出现疏漏,这家公司生产的产品出现产品结块、色泽不均等问题,接连被客商退货,这让公司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从源头保障原料供应和品质,让企业走出困境?
“必须走品种优良化、管理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发展道路。”张文俊在多次外出考察学习后,下定决心建立自己的育苗基地。
三坪农场领导一班人通过走访了解到企业的诉求后,决定划出1.5万亩耕地,作为公司的番茄种植基地。这让张文俊颇有些喜出望外,于是,他当即带领相关团队扎进田间地头,不断进行探索实践,摸索出“公司供种+合作社订单种植”的全流程管控体系,构建起从番茄育苗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闭环。
“农场真心实意帮助我们解决难题,为我们走出低谷、加快发展增添了信心和底气。”张文俊感慨道。
随着原料供应和质量问题的解决,公司产品品质“水涨船高”,接到的订单越来越多,原来的生产线已经难以满足生产所需。
“‘吃老本’肯定走不远,公司要有大发展,智能化改造势在必行。”张文俊认为。
这一打算与十二师党委的发展思路不谋而合。近年来,十二师积极开展企业“上规”培育,鼓励企业从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化生产转型。三坪农场顺势而动,主动与多部门协同,积极推动属地企业进行设备改造和更新,助力番茄等“红色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2016年,随着首台自动化采收机和全自动生产线上线,天山红番公司开启了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新阶段,年产量从900吨跃升到近5000吨,优果率也提升到90%。
“每一颗番茄从原料采摘到番茄酱灌装不超过6小时,我们采用的高温瞬时杀菌等技术,能将新疆16小时的黄金日照产生的‘甜蜜’全部锁在这罐子里。”张文俊笑着比喻道。如今,天山红番公司拥有的“红满多”“天山红番”等品牌已形成矩阵,颇受市场青睐。
上一篇:团结奋斗铸就新的历史伟业
下一篇:以数字化赋能兵地教育深度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