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燕北 景冬阳
在中航光电防务分公司,活跃着一支极具特色的海工团队。这是一支多元且独具魅力的队伍:他们中既有出身“技术宅”的销售精英,也有经验丰富的内部管理支持人员,还有从生产一线走出来的“工匠”……机缘巧合下,他们带着各自独特的经验与视角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支战斗力强悍的团队,以集体智慧书写海工市场的硬核篇章。
市场破局战:用说明书敲出的合作“通衢”
当你问海工团队的队员们,销售产品有什么秘诀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指向队长郝瑞亮:秘诀在他手上。
郝瑞亮是队长,也是服务海工市场的核心人物。2018年4月,还是质量检测工的他投身销售行业。当时,同事们都觉得他“疯了”,“你一个搞检测的,能谈什么生意?”他却拎着行李箱直奔南京某重要客户处。第一次见客户,他紧张得手心冒汗,开场白背了十遍还是卡壳:“您好,我们……我们的产品……质量特别好!”客户被逗笑了:“小伙子,你不如直接给我看数据……”
这一回,反倒让他找到了方向——别人卖产品,他卖“技术说明书”。包里常年装着三样“法宝”——产品手册、检测报告、手写笔记。客户质疑兼容性,他当场掏出笔记本,给客户一串实测数据,误差比国标还低5%。久而久之,客户口中的“那个搞检测的”变成了尊敬的“郝工”,他身上折射出来的专业光辉,也悄然解开了海工团队成功的密码,为团队开拓出一条条通往合作的“通衢”大道。
项目攻坚战:把标书熬成了“军令状”
2023年年底,一个项目竞标工作拉开序幕,这是2024年关键业务增长点,对部门及公司意义重大。
首次出征,海工团队临危不惧。“根据以往经验,我们仅对部分产品有足够的把握,但这远远不够,要全力拿下这个标!”队长在小组会议上坚定地说。“客户关心成本和进度,我们要从这两个角度切入。”价格主管进一步分析道。
在招投标筹备阶段,团队中负责销售、合同、价格的几名成员和研发人员多次分析招标形势,反复试验,精心制定投标方案,全力争取中标。
四个月的时间里,办公室常常灯火通明。团队成员密切协作,经过日夜奋战,这份凝聚集体智慧的标书以“技术可行性+成本可控性”双优评分成功中标。
72小时生死时速:泡面桶垒起的交付奇迹
海工项目的残酷,在于客户从不“将就”。一个紧急订单,客户要求比常规周期压缩了一半。生产部长接到任务直拍桌子:“除非车间三班倒,机器和人都不休息!”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我们不能退缩,一定要按时交付高质量的产品!”郝瑞亮在团队动员会上说道。团队里的计划员接到订单后,立刻排产下去,将计划第一时间下达分解至各个制造部门。
生产过程中,问题接踵而至。“原材料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影响生产进度!”生产人员焦急地汇报。交付主管史雨晴立刻协调各方资源,联系供应商,寻找替代材料。这位年轻的北方姑娘每天“蹲点式”的驻守车间,不等、不靠、不要,干字当头,破除思维藩篱,用流程重构匹配“精准”服务,最终按时交付优质产品。
验收现场,客户拿着放大镜检查焊缝,抬头问道:“你们是怎么做到的?”郝瑞亮指了指角落的泡面箱——三十多个空桶整整齐齐码成小山。客户沉默片刻,伸手拍了拍他肩膀:“下次……给你们寄点自热火锅。”
如今,海工团队又开始了新的征程。郝瑞亮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一行字:“别怕数据冰冷,咱们给它捂热乎。”这句话,是他从试验工到销售尖兵的七年里,最硬的底气。海工团队没有神话般的逆袭,只有一群普普通通的人,把青春熬成数据,把汗水写成标书,在冰冷的钢铁世界里,擦亮了中航光电制造的专业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