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千龙网
经济薄弱村成功脱薄增收,籍籍无名的小山村变身特色旅游体验地,创客扎根让“土味”乡村很潮、很“City”……随着“百千工程”的深入实施,京郊大地跃动着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逆袭”故事。
探索具有首都特色的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之路,北京步履不停。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聚集,因地制宜塑造产业新动能,蹚出了新时代首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
能人带动:头雁领航集体经济发展
城市创客打开乡村振兴新可能
一进密云区金叵罗村,就能看到凌霄花掩映下青砖黛瓦的花园民宿、咖啡馆、甜品店,往里走还有现代农场、北京限定“莫奈花园”。
这些旅游新业态的经营者都是城市创客,归属“金叵罗11队”,“11”代表着“新村民”对村里原有10个生产队的继承与发扬,也寓意着城市和乡村“1+1”的深度融合。
城市创客的加入,让“土味”乡村变得很潮、很“City”。队长梁晴将闲置的百年老宅进行现代化改造,配套建起花团锦簇的庭院、文艺范的咖啡馆、墨香浓郁的书社,让田园文化和城市生活产生化学反应,吸引着许多城里人驱车百余公里来这里寻找诗与远方。
乡村人气旺、有发展,头雁领航是关键。2012年,阔别金叵罗村近二十年之久的伊书华回村任村党支部书记,用9年时间逐步对金叵罗村资源进行整合,以打造景区的理念来建设村庄,用经营旅游的思路来经营农业,吸引了行业专家、企业经营者、海归创业团队、跨界新农人扎根金叵罗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
党建引领,创客助力,村民得实惠。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开民宿就能创收;善于制作面点的本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3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47.9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6万元。
金叵罗村发生的故事并非个例,能人带动让乡村发展不断打开新可能。近年来,随着头雁领航工程、村级后备人才“星火计划”的深入实施,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等新农人争相返乡创新创业,带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
结对帮扶:党组织共建联建聚合力
第一书记助力经济薄弱村提前脱薄增收
平谷区金海湖最东边上堡子村,过去长期没有经营性收入,是集体经济薄弱村。去年,村里集体经营性收入70万元,7家民宿各具特色,蜂蜜等农副产品全国畅销。
转机还要从2022年首旅王府井集团的耿振杰到村里任第一书记说起。刚一到任,他就马不停蹄挨户走访,很快发现这里是镇里28个村子中唯一没有被开发过的村子,守着好山好水,但交通不便,城里的人想来都不方便。
出主意、想办法、找资源、搞宣传……两年任期,耿振杰恨不能长出“三头六臂”,换了2个电瓶,跑废了4条轮胎。在他的奔忙下,平谷区上堡子村与首旅集团下属景区公司结对共建,7公里的柏油路很快从山下修到村民家门口,好几家民宿陆续开张,开业即盈利,核桃、佛见喜、玉米等农副产品都有了好销路,村里提前完成脱薄增收任务。
2024年,首旅集团高伟又接过接力棒担任第一书记,继续整合村里的旅游观光、农副产品、果品采摘等资源,打造集采摘、观光、旅游、农副产品售卖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运用“首旅帮扶+”模式,让好资源足额变现。上堡子村与首旅集团下属景区公司党组织共建联建聚合力,建立起指导养殖、统购统销机制,村里产业越来越红火,村民生活有奔头。
党组织结对共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从2015年开始,本市连续选派7批3173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红色试点村等,落实项目、资金、责任“三个捆绑”,整合派出单位资源力量助力全面乡村振兴。高校红色“1+1”“百团兴百村”“万企兴万村”等行动的开展也有效链接了国企、高校、两新组织等资源,推动乡村发展和农民增收。
抱团发展:以强带弱实现共同富裕
从包村变管沟 组织联建产业联促
门头沟区高台村,村子不大,街道干净,房屋错落有致,农业休闲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眼前欣欣向荣的景象,让人很难想象,“23·7”特大暴雨曾给这里带来重创。“别人是从零起步,我们是从负数开始。”高台村党支部书记高连义说,村里能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加速发展,得益于沟域党委“抱团取暖”的新机制。
门头沟有178个行政村,其中大部分村分布在山谷河沟地带。永定河穿境而过,形成大大小小的沟域,区委结合沟域分布特点,在山区设立5个沟域党委,通过组织联建、产业联促、治理联抓、风貌联控、人才联育、灾害联防,形成了山区农村抱团振兴的新模式。
从包村到管沟,沟域党委发挥着功能型党组织引领作用。在雁翅镇田庄沟域党委指导下,高台村这样的小村也不用愁发展——伴随着微改造、精提升的实施,自然资源盘活了,亲子乐享文旅休闲等产业加速发展。如今,部分项目已正式运营。
村村联合抱团发展,形成了资源共享、产业共育、发展共赢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自2023年起,本市大力实施“百千工程”,预计到2027年将建设形成100个产业强、乡村美、农民富的示范村,带动形成一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示范片区。
科技赋能: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亿元村”里盛开“致富花”
南方常见的三角梅,正成为顺义区北郎中村的“致富花”。走进三角梅生产基地,北郎中村花木中心联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培育而成的本地三角梅开得正好。
北郎中村种花时间长达20多年。如今,现代农业插上了科技的“翅膀”,村里建成智能温室、日光温室等设施,与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北郎中种猪”品牌,依托“互联网+”发展模式,建设了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冷链物流基地,逐步形成了种猪繁育、花卉苗木、蔬菜生产、休闲观光农业等主导产业。2024年,村集体总资产达7.5亿元,村集体经济年收益7500万元。
“亿元村”绽放的“致富花”让村民直接受益。村民年收入由资金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益、集体配置股分红、工资等构成,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其中村集体分配及各项福利达到了2.1万元。
发挥科技创新资源密集优势,首都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科技成色越来越足。近年来,本市大力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成立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117个博士农场,打造113家科技小院,推广新品种200余个、新技术180余项,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
资本运营:资本下乡盘活资源资产
村企携手让闲置农舍变身高端民宿
曾经,扑鼻而来的是牛粪味,映入眼帘的是“脏乱差”的牛场;如今,红砖、灰瓦、绿树、鸟语,高端民宿各具特色,葡萄园里阵阵果香扑鼻。海陀山脚,距离延庆奥林匹克园区13公里的后黑龙庙村,乘着冬奥的东风,实现了从“低收入村”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华丽蜕变。
蜕变背后是村企携手丰富旅游业态的成功实践。村党支部以党建为引领,整合政府、企业、农民三大主体,盘活土地、房舍、农产品等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延庆样板”。
2019年,后黑龙庙村提出了“东种果,西建街,南涵水,北栽林,中心建民宿”的村级产业规划,合作社扩大规模出资种植70多亩小品种葡萄,还腾退养殖业规划生态休闲地。
社会资本被青山绿水吸引入驻村庄,将村民闲置院子重新翻建修缮,打造成为35个现代时尚的民宿院。依靠这些小院儿,村民们不仅将租金收入囊中,还在民宿就了业,村集体也因此获得收益分红。
徜徉曾经的牛场,脚下是沙沙作响的碎石路,路旁花木错落有致、天幕造型别致,就连草坪旁的网红咖啡车、啤酒车也格调十足……撕掉“低收入”的标签,后黑龙庙村的乡村旅游版图不断拓展,从乡村采摘体验,到高端特色民宿、亲子乐游,“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链条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前来,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资本下乡唤醒了乡村“沉睡”的资源。近年来,各级党组织通过组建平台公司,搭建投融资平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村企联手做大做强乡村经济“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