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王婷婷 通讯员 鼓轩 张世秀
斑驳的黄色墙砖、共享的公共厨卫逼仄空间里伸出的晾衣架……在许府巷和江西路交叉路口,8栋老式住宅静静伫立,墙体水泥间仿佛凝固着时间的“风霜颗粒”,267户居民近千人居住在此。这里,便是鼓楼区中央门街道的芦席营82号小区。
如今,这些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筒子楼”将迎来新生——南京长江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原国营720厂)旗下子公司南京长江科技园宣布,自主投资推进芦席营82号自管公房更新,打造南京首个“国企主导、零碳示范”的居住类更新项目。眼下,第二次居民意见征询将启动。为此,不少居民通过本报“听语+”平台分享激动心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社区的美好憧憬。
老墙旧瓦显“岁月痕迹” 老厂职工盼“故宅新景”
“我最美好的年华是在厂里度过的,在这里住惯了,哪儿也不想搬。”今年70多岁的徐超海是原国营720厂的老职工,对于芦席营,他有着特殊的感情,“房子老了,我也老了,但总是留恋在这里度过的岁月,子女结婚搬到了新居,我们老两口决定留在这里住。”
回忆虽美好,却弥补不了现实生活的闹心。
跟着徐超海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他的家。拥挤的楼道里, 4户人家毗邻而居,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狭小的厨房里,每家被分配到的空间只能容得下一台灶具,想要加一点电磁炉、空气炸锅之类的“家当”,就得占用隔壁邻居的“地盘”。
而这样的环境已是芦席营82号里的“豪华配置”。同样70多岁的金海霞和老伴所居住的9栋,更是一层容纳了约20户人家。残破的木质楼梯嘎嘎作响,石砌的公共水池时常渗水,楼道的玻璃窗被大风席卷早已不见踪影……一切就像老胶片里的定格画面,与周围的繁华格格不入。
改变势在必行 更新从“听”开始
作为此次推动更新的主体,产权单位长江电子集团拟新建面积15324平方米,较原来增加5743平方米,这就意味着建设成本主要由企业自掏腰包。
“把‘情怀账’放在前面。”南京长江科技园法人代表尤建仁坦言,“住在这儿的居民90%以上都是我们的老职工,作为国企,不能只算经济账。”
在已经举办的第一次居民意见征询会上,所有居民一致为改造更新投下赞成票。对于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居民意见征询,大家更是提前通过“听语+”平台,畅所欲言表达了诉求。
徐超海说:“我做梦都想拥有单独的卫生间和厨房,这是我们家最大的诉求。”而金海霞家的诉求,则是希望能够拥有两间卧室,让儿子能够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房间。
“目前楼间距不足,日照时长太短,希望能改善”“我希望小区能开辟出公共活动空间,给咱们老年人多一些遛弯锻炼的地方”“我是这个小区旁边东侧小区的,能不能顺便把我们小区也更新一下”……对于居民们的诉求,“听语+”平台一一记录,并及时反馈给了南京长江科技园。
承租权转产权 租客变房东
在众多诉求中,有一项几乎是所有居民的共性需求,那就是“拥有属于自己产权的房子”。“作为承租方在这儿住了几十年,如果能有自己的产权就太好了。”一位居民告诉记者。
可房屋产权在企业,更新后如何将产权给居民?为此,鼓楼区政府通过多部门协调处理,提请市级相关部门多次专题研究,通过“承租权转产权”的创新设计,既保障了居民权益,又破解了历史遗留问题。
最关键的产权“死结”变成“活棋”后,同样重要的费用问题也得到了“最优解”。“在户型设计上,我们主要分为50多平方米、60多平方米两个户型,以前者为主,也就是说,每户居民的住房面积都有所增加,新增面积按周边房价由居民购买。”尤建仁说,“理想状态下,出售增量面积所得收益就可以与建设费用进行对冲,形成资金闭环。”
在已确定的提档升级方案下,更多的蝶变犹如锦上添花,让居民大为欣喜。比如,在现有计划里,该企业将无偿配建698平方米的社区服务用房。不仅如此,芦席营82号未来还将用上新能源,已与宁德时代等企业进行了深度接洽,计划打造“光储充”一体化设施。
“说实在的,能实现如今的改变,政府部门才是最给力的‘推手’。”尤建仁坦言。如其所说,早在去年上半年,鼓楼区就印发《南京市鼓楼区城市更新项目实施管理办法(试行)》,其中明确:城市更新是对存量用地、存量建筑开展的优化空间形态、完善片区功能、增强安全韧性、改善居住条件、提升环境品质、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动。作为更新专班,鼓楼区建设局在项目方案、政策路径等各方面,与其他单位和项目方反复进行研究协调;规资部门负责地块规划方案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指导;芦席营所在的中央门街道则协助企业做好安全风险防范等工作……从机制赋能、利益共生、资金平衡、风险闭环、破解难点等方面,各相关单位共拧一股“绳”、共下一盘“棋”,一套“组合拳”之下,芦席营82号的更新也成为鼓楼区打造“城市更新实验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