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改革报
□ 袁义娟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儿童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性日趋显著,其变得越来越不爱运动,长时间久坐现象尤为突出,这一问题可能会影响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因此,学校应积极创新体育教育模式,筛选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游戏并纳入日常体育活动课程中,从而借助民间体育游戏的趣味性和动作多样性促进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综合发展。
民间体育游戏规则简单、器材易得、群体参与性强,且具有较强的游戏趣味性,能够激发儿童的参与积极性,并在游戏过程中提升其动作协调能力。不同民间体育游戏所具有的动作训练价值不尽相同。其一,促进儿童身体肌肉群协调发展。我国民间体育游戏包含大量的跑、跳、投掷、平衡等复合动作,此类动作可以有效锻炼儿童的核心肌群、下肢力量及动态平衡能力。例如,在“跳房子”游戏中,儿童需要单脚连续跳跃通过多个绘制格子,同时需要完成弯腰拾取沙包、转身投掷标记物等组合动作。游戏过程中儿童需要时刻保持身体的平衡,还要适时爆发腿部力量完成跳格子任务,从而有效锻炼下肢力量。其二,增强精细动作协调能力。我国民间有一些侧重操作小物体的体育游戏,这类游戏可以帮助儿童着重锻炼手部的小肌肉群。例如,在“抓石子”(也称“抓子儿”“抓核儿”)游戏中,儿童需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抛或接石子,如基础阶段主要抛接单颗石子,进阶后则需要“抛一抓多”甚至“抛多抓一”。这个游戏可有效提高儿童指尖灵敏度。其三,增强感官与动作的统合能力。许多民间体育游戏要求儿童多感官输入与动作输入相结合,这可以有效改善儿童感觉统合失调问题。例如,“跳大绳”游戏中,儿童需要时刻关注摆动的绳索轨迹(视觉输入),还要根据绳子拍打地面的节奏(听觉输入)调整跳跃时机,同时通过足底触觉感知地面反作用力(触觉输入),在持续跳跃过程中,儿童始终处于感官输入与动作输入相协调的状态,从而能够有效锻炼其感觉统合能力。
在借助民间体育游戏提升儿童动作协调能力时,学校需根据不同游戏的难度和效用设计分层化的锻炼方案。例如,在“跳房子”这一游戏进行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儿童实际设计年龄和能力水平来调节游戏规则,初级版规则仅需要求儿童单脚连续跳,锻炼其基础跳跃和基础平衡能力;中级版规则可加入交叉跳、转身跳等动作,刺激儿童前庭觉,提高儿童的躯干稳定性;高级版规则可结合基础数学计算,让儿童跳跃时完成方格内算术题,从而达成“认知—动作”的双重培育效果。
在未来儿童教育实践中,学校可进一步探索民间体育游戏的应用路径,结合儿童实际发展需求,创新应用更加多元的民间体育游戏,从而推动更多儿童在趣味民间体育游戏中提升动作协调能力,促进儿童群体身心健康发展成长。
(作者系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讲师;本文系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民间体育游戏赋能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XKT202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