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数人眼中,胸外手术往往与“大刀阔斧”的创伤相关联。确实,胸外科没有小手术,起步就是三级手术(难度最高的手术为四级)。然而,在医学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大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正悄然进行着一场诊疗“变革”:单孔胸腔镜手术后两小时下床,磁导航技术精准定位病灶,“火眼金睛”精准识别微小结节,复杂病症多科联动攻坚……作为辽宁省临床重点专科,中心医院胸外科以早诊早治为基石,以技术创新为制高点,以多学科协作为利刃,以微创革命为突破口,不断为胸部肿瘤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柳毓 邹霞
胸外一科 创新赋能守护肺部健康
肺癌是一种让人谈之色变的疾病,值得庆幸的是,随着肺部CT检查的普及,早期肺癌占比越来越高。中心医院胸外二科主任孔庆龙表示,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应对肺癌的最佳方式,但是肺结节并不等于肺癌,不必对此过于惊慌;而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对于已经进入中晚期肺癌的患者,采取科学规范的治疗方式,仍然可能延长生命。
小结节背后也有大学问
很多人在体检或门诊、住院检查中,查出了肺结节,有的患者发现肺部小结节后过度恐慌,急于手术,结果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身体和心理负担;有的患者却因恐惧手术或受陈旧观念影响,拒绝接受必要的治疗。孔庆龙主任表示,在实际工作中,科室常常遇到患者对肺结节缺乏正确认识,从多年临床实践来看,经CT检查出来的肺结节,80%左右都属于良性,完全不需要手术,因为手术的风险与带来的创伤是无法避免的,但也不能置之不理,正确的做法是,患者要保持平和的心态,到医院找专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评估,听取医生的建议。
孔庆龙主任认为,40岁以上人群至少要做一次肺部CT,如果是有肺癌家族史、特殊工作、有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做肺部CT的年龄要更早一些,而且需要定期检查。首次发现肺结节者,建议每3个月随访一次,对比CT检查结果,发现其变化规律,有助于医生对结节性质的判断,如结节变小或消失则为良性,如大小和质地没有发生变化,则可1~2年随访一次再决定下一步计划;即使是磨玻璃结节这种相对早期癌占比较高的结节,也不用太过急于手术,若结节比较小,结合其生长缓慢不转移的特点,可以继续观察,根据其进展再选择合适的时间点进行手术,不会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如果结节较小且没有症状,更应通过科学合理的观察手段来进行跟踪,不轻易采取手术治疗。
在胸外二科,对任何手术都保持严谨的态度,肺结节的治疗更是综合考虑了自然病程是否属于“持续存在、缓慢进展”等多重因素再进行干预,让病人尽量减少痛苦,降低社会和家庭负担。正因为如此,该科最近5年手术切除的肺结节,良性率始终仅为3%~8%,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与国内高水平医院胸外科基本持平。
多手段全方位应对肺癌
目前,早期肺癌尤其是靠近肺外周的早期肺癌,可以通过胸腔镜微创手术的方式进行切除。这种手术方式切除范围较小,对肺功能的影响也比较少,手术风险相对可控,恢复也较快。对于那些肿瘤较大、分期较晚甚至已不适合手术的局部晚期肺癌等病情复杂的患者,胸外二科也不放弃治疗的机会,通过MDT(多学科诊疗)机制,与肿瘤内科、呼吸与危重医学科、放射治疗科等多个科室紧密合作,形成一个高效的诊疗团队。
据孔庆龙主任介绍,胸外二科严格按照医学指南要求,科学规范评估手术病人情况,采取“新辅助治疗+手术+术后辅助治疗”的模式,为每个病人量身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对于那些发现时肿瘤较大或者已经处于局部晚期不能手术的患者,手术之前采取新辅助治疗,通过化疗联合免疫治疗等手段,可以使肿瘤缩小,降低肿瘤分期,让原本不能手术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为更多患者带来了希望。手术之后,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各种新技术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五年生存期乃至更长生存时间的病人数量越来越多。
在外科微创化的大趋势下,胸外二科不断探索创新,机器人手术也逐渐开展起来。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不仅视野更加清晰,而且局部操作更灵活、更稳定、更精准。机器人手术在胸外科领域已经涵盖纵隔肿瘤切除、肺段切除、肺叶切除及食管癌手术等多种术式,具有住院时间短、术后患者恢复快等诸多优势。
“胸部肿瘤+胸外手术”的组合,让很多患者望而生畏。但是在医疗技术飞速进步的今天,微创已经成为胸外科手术的主流。中心医院胸外一科主任汪洋表示,让胸外手术创伤更小、更加精准,让患者痛苦更小、术后恢复更快,是科室不断追求的目标,而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让胸外手术变得更加“友好”。
小切口也能解决大问题
六年前曾经因右肺肿瘤做过胸腔镜手术的张先生,一个多月前再次因为左肺肿瘤在胸外一科做了第二次胸腔镜手术。不同的是,第一次手术使用的是三孔胸腔镜,这一次手术则使用了单孔胸腔镜。结果大出张先生的意料,第一次手术后他恢复了十多天才勉强能够工作,而这次手术后他不仅疼痛的感觉要比上次手术轻得多,而且术后只恢复了三天,就出院上班了。无独有偶,82岁的李奶奶在胸外一科接受了单孔胸腔镜右肺上叶切除手术,术后仅4天就回家了。
尽管都属于微创手术,但从多孔胸腔镜到单孔胸腔镜,对患者的意义绝对不只是胸部少开几个孔。汪洋主任介绍说,单孔胸腔镜只需在肋间有一个微小切口,就能完成各种胸腔内手术,包括肺楔形切除、肺叶切除、肺段切除等,与传统的多孔手术相比,单孔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显著优势。由于只有一个小切口,患者术后各种不适感明显减轻,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也都大为减少,一般术后两个小时就能正常下床,一至两天就能出院。单孔胸腔镜技术让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也有了手术机会,胸外一科曾经为一位90岁的高龄老人成功实施手术。目前,胸外一科90%以上的手术都是通过单孔胸腔镜来完成的。
早期肺癌的治疗效果非常好,而体检是至关重要的“前哨站”。汪洋主任表示,提高民众对肺癌筛查和体检的重视,是早发现、早治疗肺癌,提升患者生存率的关键一步。肺癌并非老年人的“专利”,尤其是肺腺癌在年轻群体中出现频率逐渐上升,即便是年轻人,看似身体健康,也不能忽视肺部健康检查。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家庭成员同时或先后患肺癌的情况越来越多,这是因为共同的居住环境、类似的不良生活习惯等,都可能成为肺癌的“帮凶”。因此,当家庭中有一人被确诊为肺癌时,其直系亲属和配偶都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体检。
新技术不断带来新希望
单孔胸腔镜让手术切口变得更小,但这在胸外一科还不够,他们还力求让体内切除变得更精准。近日,胸外一科完成了医院首例磁导航肺结节定位切除手术,患者在术前贴上磁片,通过磁导航设备规划进针点、角度和深度,精准定位病灶并规避组织损伤,显著提升了患者术中感受与安全系数。与普通单孔胸腔镜手术相比,磁导航技术无须术前CT室定位,单次麻醉完成全流程,避免患者清醒状态下的焦虑与穿刺不适,而且能够智能规划路径,避开血管,定位更精确。此外,该科使用的荧光显影精准肺段切除术,也是一种以精准切除为目的的辅助手术方式,手术时静脉注射ICG荧光染色剂,确保医生能够更为精准地切除肺段,最大程度地保留患者的正常肺部组织。
随着肺部肿瘤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多发肺结节被检出,尤其是双侧肺多发的高危结节,应如何手术不仅困扰着患者,也给医生带来挑战。胸外一科采用微波消融与胸腔镜切除的联合杂交手术来攻克这一难关,微波消融处理位置较深、相对较小的结节,保存患者的肺功能;对于较大且位置相对较好的结节采用胸腔镜手术处理。汪洋主任表示,杂交手术实现了患者一次住院、一次手术,解决两大问题的目标,能够有效保护正常肺组织,减少手术创伤,患者术后恢复较快,费用也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