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电力新闻网
郑妍钰 李迪 张沈涛
渤海之滨,山东滨州广阔的盐碱滩上,一眼望不到边的光伏板如同蓝色大海在阳光下“翻涌”,波光粼粼。3月31日,华能滨州85万千瓦光伏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蓝海”上的一组攻坚印记诉说着华能建设者们的辛勤奋斗:在1.58万亩的滩涂上打下了超25万根桩基,完成了169万余块光伏组件的安装,电缆敷设长度超8000千米……
迎风破冰保送电
2月的山东沾化狂风肆虐,气氛骤降。项目首批并网光伏方阵所在区域被近十厘米左右的冰层覆盖,157个发电单元的送电工作难度陡增。
早上7时,破冰船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冰层太厚,必须用破冰船开道!”光伏场站生产负责人于腾云站在船上指挥喊道,“箱变爬梯结霜湿滑,蹬梯时大家务必注意安全。”
只见箱变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登上平台,按程序开展高低压侧绝缘测量、定值核对、设备状态检查等工作,检查无误后等待升压站操作指令。于腾云介绍说,集电线路首次送电前要对箱变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排除一切隐患风险,确保一次送电成功。
升压站内,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线路送电操作。当听到对讲机里告知线路成功带电的消息后,现场送电组立刻兵分两路,开着船穿梭在冰面和光伏组件之间,依次对每台箱变、逆变器进行送电操作。随着首批并网方阵中最后一台逆变器顺利并网发电,昼夜兼程奋战的付出终于有了收获——送电任务圆满完成!成功的喜悦点燃了在场每个人,也抵挡了初春的严寒与凛风。
“85万千瓦光伏项目是我们转型发展的示范工程,尽快完成送电任务,让设备尽早并网发电,是我们全力以赴的目标!”华能滨州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丁杨说。
创新攻坚“第一跨”
“说实话,有时候我不敢想象,去年这个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光秃秃的滩涂,现在我们竟然把它建成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光伏海洋。”作为项目负责人,华能滨州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安吉华回忆起建设历程感慨万千。
相对于陆地升压站,在盐碱滩涂上新建一座220千伏升压站,面临多重特殊挑战。
由于项目主体在套尔河东岸,变电站在西岸,送出线路需要跨越套尔河,接入山东电网。作为山东省内输电工程“第一跨”,送出工程的最大跨河距离有1273米。
今年以来,送出工程场地多次被暴雨侵袭所破坏,几十年难遇的大潮致使海水倒灌,更是将地基全部淹没。华能滨州公司党员突击队冲锋在前,同施工单位并肩作战,排水、修复道路、硬实场地……哪怕从头到脚裹满了泥,也没有一个人退缩。
为抢回时间,项目团队动态优化调整施工方案,积极协调施工单位引进成孔更快的旋挖钻机以及800吨的履带吊车,全力以赴抢工期。最终,用时19天完成了128根桩基施工,29天完成了163米高的3号、4号铁塔组立,15天完成了3290米输电线的挂线工作,为项目如期顺利并网打下坚实基础。
当项目面临传统施工工艺与新型光伏电站建设的适配难题时,基建部主任助理陈伟田结合实际,协调设计院不断优化施工方案,运用技术创新,协调施工方将升压站二层电缆夹层优化为强耐腐蚀型钢结构,大幅提升了现场安装效率。
此外,项目团队还通过优化升压站平台布置方案,划分独立施工区域,实现了过程协同作业,进一步缩短转序时间,原本需要3个月才能完成的粱板、模板制作及桩头填充等工序,仅用了45天就高质量的完成。
作为国家第三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立体确权政策颁布后首个获得用海批复的光伏项目,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项目每年可发电12.86亿千瓦时。项目还打造了“水上光伏发电+水下海产养殖”循环经济模式,兼顾海水晒盐与提溴等,实现海域空间立体开发和综合利用,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站在项目升压站平台上极目远眺,浮动闪耀的水面与光伏矩阵相得益彰,渤海湾的盐碱滩涂在这片深蓝中已焕发出新的生机。
责任编辑:沈馨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