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社】
新华社兰州4月23日电(记者郎兵兵、王俊杰)四月春回,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的戈壁荒滩上,甘肃省草原技术推广总站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马小飞研究员团队正在实施一项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沙米节水种植及生态修复,以期实现沙米的规模化种植和种质扩繁,为我国肉羊养殖业高质量发展和沙化土地生态修复培育优质乡土草种。
沙米,学名沙蓬,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沙区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马小飞团队最新研究发现,这种古老的沙生植物富含类黄酮等多种化合物,在提高肉羊免疫力、代替抗生素方面应用前景广阔,对现代肉羊产业无抗化养殖具有较大潜在价值。
这是4月22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沙米种质资源培育基地拍摄的一株沙米全草。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2018年,该团队通过UP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沙米的叶、茎、穗的代谢物进行分析,发现沙米富含类黄酮、多酚类、萜类、生物碱等次生代谢产物,这些化合物普遍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病毒等作用。
2019年起,马小飞团队在联合开展的肉羊饲喂实验中发现,添加沙米饲料可调控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提升肉羊对饲料的消化及营养物质的吸收,还能促进肠绒毛生长,增强动物免疫力。
4月22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一家肉羊养殖合作社,马小飞研究员查看肉羊对沙米饲料的适口性。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2024年,团队与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一家肉羊养殖合作社联合开展了600只“沙米羊”无抗养殖试验示范工作。经过10周的规范养殖,今年1月15日,首批无抗养殖沙米羊出栏。
屠宰样品经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显示,这批示范沙米羊的肉质鲜嫩,营养均衡,现场检测实现抗生素零检出。而且这批沙米羊的死淘率,与使用抗生素养殖对照组肉羊的死淘率基本持平,印证了沙米替代抗生素的可行性。
这是4月22日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沙米种质资源培育基地拍摄的沙米种子。新华社记者 郎兵兵 摄相关研究表明,抗生素使用是制约现代肉羊养殖业提质升级的普遍问题。“这些实验结果,进一步印证了沙米中的药用活性成分可以修复规模化速成养殖模式下受损的肠道细胞,从而增强羊的免疫力。”马小飞说。
马小飞说,根据系列实验数据以及首批沙米羊肉检测结果,初步认定沙米在集约化、规模化肉羊养殖产业中,或可作为代替抗生素的日常添加优质饲料。甘肃品羊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徐云鸿等业内人士认为,沙米羊为实现无抗养殖提供了新思路,有利于提升养殖业发展质量。
相关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国内外知名期刊《Meat Science》《Animals》《Medicinal Plant Biology》《饲料研究》以及《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等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