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时期,我国制度型开放将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重构,“十五五”期间,我国应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固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本报记者 王晶晶
开放始终是驱动改革发展的关键引擎。在“十五五”发展蓝图谋篇布局之际,我国正以主动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为系统把握“十五五”期间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方向与政策脉络,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张威,就制度型开放、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等话题进行深度解析。
制度型开放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中国经济时报:“十五五”期间,我国制度型开放将面临哪些新的国际国内挑战与机遇?如何通过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张威:“十五五”时期,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形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同时,国内经济进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主导增长向创新驱动主导增长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对制度型开放引领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国际看,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增多。一是全球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二是中美战略博弈进一步加剧。三是地缘政治格局加速演变,世界经济的重心正在从大西洋区域向太平洋区域转移,发展中国家实力的持续增长将带来南北经济关系的重构。国际经贸规则持续变迁演进,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面临着权力结构失衡、利益诉求迥异以及制度功能缺失的困境,呈现出“集团化”“碎片化”等特征。
从国内看,我国具有显著的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的供给优势、高素质劳动者众多的人才优势,科技创新能力在持续提升,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在加快壮大,发展内生动力在不断积聚,为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创造了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但同时,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特征新要求,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综合判断,“十五五”时期,我国制度型开放将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但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是要对标对表国际高标准规则,立足商务工作“三个重要”定位,着力建设国内强大市场,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持续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二是要加大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改革探索,围绕贸易、投资、数据、金融、人才、科技和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强改革整体谋划和系统集成,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明确方向。三是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规则制定重塑,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在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输出“中国方案”,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方向迈进。
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
中国经济时报: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着力点是什么?如何通过机制化建设提升“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民生效益?
张威:“十五五”期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要有以下关键着力点。
一是要畅通经贸合作网络。加强多领域多双边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对外投资方式,深化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合作区标准体系。促进贸易投资融合发展,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通过“一带一路”串起国际合作“共赢链”,构建以我国为主体的“一带一路”区域价值链治理体系。稳妥推动第三方市场合作,积极探索通过联合投资、股权参与、技术合作等多种方式,将我国优势产能与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成熟经验相结合,在第三方市场开展合作。
二是要加强新兴领域合作。在绿色领域,继续聚焦绿色基础设施、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绿色技术创新等重要方向,推进将环境问题纳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多双边对话合作机制。在数字领域,加强与共建国家在跨境电商、智慧城市、物联网、5G等领域的合作,以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三是要统筹推进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建设。统筹推进标志性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六大经济走廊建设提质增效,建设高质量、可持续、优价格、多包容、抗风险的基础设施标志性工程,提升项目引领示范作用,构建高水平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推动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另外,通过机制化建设提升共建“一带一路”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民生效益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一是深化规则标准对接机制。加强政策、法律、监管等领域的沟通与协调,促进规则兼容与标准互认,推动构建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规则体系。积极参与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原则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提升中国标准影响力。完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标准信息平台,加强与共建国家标准化战略对接和重点领域标准互认。
二是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互联互通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项目规划与实施流程,引入多方参与的项目评估机制,确保项目符合经济可行性和社会环境可持续性要求。创新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多元化融资平台。进一步强化区域合作,推动跨国交通网络、能源通道和信息高速路的无缝对接和信息资源共享。
三是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推动建设更多贸易畅通、投资合作、服务贸易等双边经贸合作机制。运行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秘书处,着力提升高峰论坛的国际影响力。同共建国家强化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能源、税收、金融、减灾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加强多层次、多渠道的沟通磋商,深化重点领域合作。
四是建立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机制。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完善应急响应机制,推动构建跨国安全合作网络,确保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平稳推进,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中国经济时报: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调整重构,“十五五”期间,我国应如何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稳固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
张威:一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水平。健全强化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体制机制,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补齐短板、锻造长板,在网络布局、技术合作、物资采购、物流通道等重点领域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积极参与产业链供应链相关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监管标准等规则制定。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加强全球物流枢纽和通道资源体系建设,形成高效安全的国际物流供应网络。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评估和预警体系,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动态监测、风险识别、实时预警能力。
二是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引导优势产业利用海外优质市场和资源,积极布局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功能型机构,构建各方共建共享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培育形成产地多元化竞争优势,指导企业因地制宜加强与海外相关企业合作。加强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创新合作,促进可持续供应链的连通性,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体系。
三是与周边国家共同推进建设稳定畅通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与周边国家深化发展融合,构建高水平互联互通网络,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公共产品属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同周边国家开展覆盖农业、能源、基础设施、数字经济、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系列产业投资合作项目,促进各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链优化,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提供重要助力,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