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漫卷书香来
文\梁征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四月读书月如期而至,全国各地读书分享活动丰富多彩,书韵随处飘香,让我在感受阅读氛围的同时,也勾起我关于读书的诸多美好回忆。
记忆中,我从小就喜欢看书。我们家有一面墙一样高大的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摆满了书,其中的几本文学书,被识字不多的我翻了个遍。虽然对书的内容不理解,但读书的过程却是我记忆中的一件乐事。如今,我拥有了自己的书房,却依旧忘不了那个墙一样高大的书架。
后来,母亲从农村调到县城工作,我们在县城买房安家,也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和书籍……每次老爸回来都会给我带回几本飘着墨香的新书,从《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到带插图的《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读初一的时候,我开始买书买杂志,《读者》《青年文摘》,《林家铺子》《四世同堂》,还有当时热销的一些书籍……这些书堆满了我的书桌和房间里的小飘窗。每天清晨,阳光携着在空中飞舞的尘埃照在摊开的书籍上,那些映着光的文字是我探索新知的启蒙。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丰富,我对书中的文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到省城上大学后,我成了学校图书馆的常客,每周都能看完一到两本文学名著。其间,我也参加了读书社,能够随意借阅校图书馆的书籍,得以在书海尽情徜徉。我时常忘了时间,在图书馆一坐就是一天。阅读别人的故事,静思自己的人生。无数个青春里的困惑与烦恼,我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
当年常常独坐窗台,任外面风吹雨打,一本本书从我的手中掠过,陶醉在书里,我才读懂了孔夫子的那句话:“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从书本中汲取新观点、新理念和新思维,也正是有了这样的阅读,才塑造了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独在异乡,内心孤寂,思亲情切。在这段备受煎熬的日子里,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直陪伴着我,是孙少平的经历带我走出了苦闷,是孙少安对生活的信仰鼓励着我,在后来很长的岁月里,这本书是我前行道路上的路标,在我迷茫时为我指引着方向。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一个爱读书的人,无疑是一个幸福的人。读一本好书是和精神高尚的人对话,读众多好书,便从中领悟到许多做人的道理。
不知几何时,信息爆炸、刷屏成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能捧一本书静坐阅读,已经成为一种奢望。尤其是对于如我般的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能够坚持阅读实属不易。所幸的是,我却一直保持着与书难以割舍的情缘。
这些年,工作生活之余,我的兴趣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独坐书房,看着柜子里、桌子上、床上放着的书籍,仿佛看到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可爱的伴侣;心情郁闷了,我去读书,书可以让我忘记忧愁;压力太大了,我去读书,书可以为我缓解压力;遇到挫折,我还去读书,书可以给我力量和智慧。
诗人臧克家说,“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望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越多,收获更丰满”;苏联作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好的书确实可以“荡人气,回人肠,催人泪,热人血,直人骨,正人髓”。人间四月书正香,真正的读书日,也不只某一天,而应该是生活中的每一天。
责任编辑:杨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