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英国钢铁公司因巨额亏损计划关闭旗下肯索普工厂一事受到广泛关注。英国议会近日通过紧急法案,回购由中国民营企业敬业集团持有的英国钢铁公司,以确保该工厂继续运营。肯索普工厂是英国最后一间生产原钢的企业,一旦关闭,将意味着英国彻底放弃发展本国钢铁产业。英国钢铁公司多年亏损,一度进入破产清算阶段。中国敬业集团注入巨额资金,才使公司得以维持至今。匪夷所思的是,英国部分政客将英国钢铁公司的经营困境归咎于中国企业,借此炒作所谓“中国投资威胁”,给有望复苏的中英经贸合作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实上,英国是一个商业立国的国家,发展正常的互利关系,特别是加强中英经济贸易领域的合作,对于英国摆脱当前的制造业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英国政府此番通过政府干预的方式试图给肯索普工厂“续命”,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经济考量。长期以来,英国钢铁产业产能落后,劳动力成本高昂,技术水平低下,在国际市场难以匹敌更加现代化的世界钢厂。由于英国政府忽视重工业发展,英国钢厂的产品难以满足高端制造业领域对钢材的需求,在国际市场上日益边缘化。尽管英国政府多次试图挽救本国钢铁供应链,但由于巨额改造投入在短时间内难以产生经济效应,政府意愿并不强烈,相关计划也一再搁浅。
钢铁产业的窘境,是英国制造业日益衰败的缩影,更是新自由主义理论下英国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上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陷入滞胀,撒切尔政府逐步改变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与市场化为核心理念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推动英国深度融入世界自由贸易体制。英国经济结构随之发生本质变化,长久以来占主要地位的制造业逐步被服务业所取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英国继续强化服务贸易立国的原则,尤其注重金融服务产业的发展。时至今日,服务业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高达80%以上。
英国产业发展失衡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英国产业转型虽然提升了资本回报率,但从根本经济结构上挤压了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充分暴露了资本逻辑下虚拟经济吞噬实体经济的根本痼疾。近年来,“金融诅咒”成为反思英国产业发展的主要话题。21世纪以来,金融服务贸易始终是英国服务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占英国总体服务贸易顺差的比重平均在60%以上。过度膨胀的伦敦金融服务体系造成其他产业物质要素与人力资源的匮乏,最终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英国产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诸如煤矿产业、钢铁产业等传统工业区失业人口激增。另一方面,金融资本主导的分配机制导致财富向顶层集中,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对立情绪严重。主动放弃制造业的英国,为经济过度信贷化付出了高额成本。
“脱欧”后的英国由于诸多不利因素,财政状况很不乐观。英国脱离欧盟,对本国金融服务业造成了巨大负面影响。国际投资者对英国金融市场的兴趣有所减弱,以金融业为中心的第三产业发展为英国带来的红利大打折扣。英国与欧盟的贸易成本因海关程序、技术标准差异与供应链重组等因素持续上升,英欧双边贸易受到相当程度冲击。截至2024年6月底,英国公共部门的净债务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99.5%。仅支付债务利息就占到英国政府开支的一大部分。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无法提供重工业产业升级所需的全部资金投入。
为了止住制造业衰退的颓势,斯塔默政府出台了《英国现代工业战略》,这是英国政府7年来首个成体系的工业战略。然而,该战略也是只强调英国政府试图通过继续推进产业转型的方式重塑产业格局。具体而言,先进的制造业、数字产业、金融产业仍然是工党政府产业政策的“宠儿”,诸如钢铁产业这样的制造业早已成为“弃儿”。斯塔默政府已经默认并接受了英国制造产业空心化的基本现状,升级本土制造业很大可能也只会沦为一句空话。
英国政府此番对英国钢铁公司的强制回购,象征意义远大于现实意义。将本土钢铁产业的发展停滞,归咎于中国资本更是无稽之谈。部分英国政客别有用心的对华态度严重破坏了英国整体营商环境。任何把商业问题政治化、进行恶意炒作的言行都会损害中国企业对英国投资的信心,损害中英经贸合作。(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中心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