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果
白玉兰的主干是庄重的青灰色,拱形的树冠,错落有致地伸展着一簇簇枝桠,高矮不一,但都直冲云霄。满树芬芳的玉兰花,宛如抚慰灵魂的赞美诗,就如听巴赫的《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内心被宁静和喜悦充满了。黑塞认为,不言不语的树木其实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是啊,它们总能第一时间觉察到地气的回暖,很快喜形于色地回应造物主对生命的关爱与呵护,并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传播得家喻户晓。
《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原版是由声乐、小号、双簧管、提琴和低音伴奏组成,出自巴赫的康塔塔《心和口,契约与生命》的第十乐章,作品毫无疑问承载着巴赫的宗教情感。巴赫经常用三连音代表上帝的三位一体,这部作品也不例外,三连音的节奏一直保持到音乐的终止。随着层次的展开,进入了一种温柔祥和的境界,那里有着纯正的光明,有着永恒的快乐。各个声部相激相荡,彼此启发,互相竞争。这是一个不分尊卑的安乐土,如陶渊明描述的“桃花源”,置身其中真的会让人流连忘返。旋律的发展手法以音阶与分解和弦为主,另外还出现了顶真格旋律,也就是诗歌中的“鱼咬尾”手法,如《咏春》一诗:“春风裁剪万千花,花艳香闻百姓家。家有后园恩赏月,月羞何敢对奇葩。”前后顶接,“收因结果”,连绵而下。生而为人,当以善心造就善境,人世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首曲子的钢琴版一度是我的手机铃声。有一回,手机铃声响起,同科室的新手妈妈听到,她一脸好奇地向我打听曲名。她解释,在女儿的安抚玩具播放的乐曲里,就有这首。孩子刚出生那段时间经常哭闹,她为此变得异常焦虑,不过,每次一听到这个旋律,她的心情会马上平静下来。
同事的话,并没有让我感到很意外。和她分享了一个坊间流传的轶闻:有人请指挥家小泽征尔推荐古典音乐入门曲目,指挥家就推荐了这首《耶稣,人们仰望的喜悦》,并说,如果听上二三遍没有什么感觉,那么就可以放弃了。同事有些怀疑地问,这么动人的乐曲,也会有人无感?“当然啊,美好的东西未必人人有通感,不然古典乐也不会只是小众的爱好。”
接着,我与同事说起了“二战”轰炸中沦为废墟的德累斯顿圣母大教堂。纳粹掀起的战火,最终反噬了自己的城市和国民。时隔四十多年后,大教堂重建,而费用大部分来源于美英等国的捐款,甚至包括许多犹太人的捐助和支持。教堂金光闪闪的新十字架,就由“二战”时轰炸了德累斯顿的英国重铸。重建的圣母大教堂,成为战后和解的标志。当年工人们的开工号子,就是巴赫的这首曲子。巴赫的复调音乐思维,何尝不是全人类寻找的理想国:共享共赢、和谐相处、多元发展……这样的音乐能数百年不衰,证明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