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华丽
古琴是中国古老的汉族弹拨乐器,已有3000多年历史,其音色深沉、音域宽广,自古以来便被许多文人雅士视为君子养心修德的重要乐器和艺术载体。自古琴被列入第二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其保护与传承问题备受关注。古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理论价值、文化价值、实践价值,是一个涉及文化遗产学、音乐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复杂课题,要处理好技艺传承与文化传承的关系,找准保护与传承的平衡点。
提升价值认同,打造传承生态
古琴音乐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保护早已超越音乐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精神、审美的传承。因此,要以多主体协同、多手段并举,做好文化保护与传承。
政府层面。伴随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建立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后,各地政府积极推进地方古琴艺术的申遗与保护工作,致力于提升广大群众对古琴艺术的思想重视和艺术认同。如广东省2021年修订《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明确古琴等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责任制”。政府一系列保护机制和传播手段,在提升广大市民对岭南派古琴艺术的价值认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代表性传承人层面。在传统师徒制传承基础上逐步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构建师徒传承与教育普及的多元化传承机制。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开设了古琴专业。同时,行业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龚一、李祥霆)、民间琴社(如“钧天坊”“西湖琴社”),正在逐步构建起多维立体的传承网络和传承体系,为古琴艺术的深层次传承打造了良好的文化生态。
社会层面。充分依托纪念日、节庆活动、诞辰日等开展古琴音乐文化活动、艺术交流活动、古琴赛事活动等,逐步提升古琴音乐文化的影响力与覆盖面。
跨界融合层面。各文化主体应更多探索融合、创新、跨界发展的新模式,以满足广大受众的多元需求,进一步繁荣古琴音乐文化。例如,“古琴+舞蹈”“古琴+电子音乐”“古琴+地方戏曲”“古琴+诗歌”“古琴+钢琴”等跨界融合发展模式,在提升艺术丰富性的同时,有助于推动古琴音乐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构建保护框架,系统推进传承
古琴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常态化长效化推进,除了需要重视新活力、新群体的注入外,更应注重对古琴音乐文化深层次的文化素养、人文情怀以及“琴技”“琴道”“琴德”等的关注,真正构建起扎根传统文化与精神实质的高质量传播模式。
构建“人—技—境”三位一体保护框架。“人”的维度,注重传承梯队搭建。代表性传承人层面,通过强化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设立专项基金扶持古琴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后备青年琴人。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考核机制,将技艺水平、传承能力、创新转化能力等纳入考核评估范畴内,健全知识产权保障机制和数字化保护机制,并逐步建立传承绩效考核评估和代表性传承人待遇保障机制。社会各界畅通古琴技艺工匠职业发展通路,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开设非遗古琴展馆、古琴艺术工坊、古琴体验工作室,进一步扩充传承梯队。推动“非遗进校园”,鼓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专职、兼职等方式参与大中小学古琴课程知识的教授与艺术推广。
“技”的维度,推动传统古琴与时俱进。针对古琴音乐文化中的特殊琴技,应通过引入动态捕捉技术以及先进的图像处理与识别技术,对古琴技师的手部动作、力度变化等进行数字记录,将其转化为三维动态数据存储于专门的琴技数字资源库,为后期琴技传播提供支持。不断创新古琴音乐文化产品,例如渗透古琴元素的游戏作品《原神》、古琴音乐作品《武侠三部曲》等,还可继续探索古琴音乐电影、古琴专题纪录片、古琴戏剧等多种文化产品,以充分满足广大文化受众的多元精神文化需求。
“境”的维度,重构文化空间,重修历史琴派活动场所。古琴活动场所的重建,对展示古琴形象、展示古琴特色、讲好古琴故事发挥着重要作用。南京金陵派在南京陆续修筑而成的古琴社(馆)、青衫琴堂等以及杭州“西湖琴社”复建的“月轮山房”,都对扩大古琴音乐文化供给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依托科技赋能,彰显艺术魅力
新兴科技的高效赋能,不仅可以助力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还可充分迎合新时代广大受众对新技术、新体验、新平台的猎奇心理,调动广大受众对古琴音乐文化的传承热情和学习自觉。
与其他乐谱相比,古琴谱没有音符的记录,更多靠减字谱拼凑而成。同时,音符、节奏等的生成过程也都是靠人工,效率极低。因此,依托AI赋能,实现对古琴谱的智能打谱和创新谱曲,不仅可以提升打谱效率,同时对非遗传承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例如,清华大学开发的“九霄AI古琴”,实现古谱自动译谱与风格模拟,以及曾为央视春晚《只此青绿》配奏的王悠荻与其合作者魏冰共同进行了“用AI打谱3000余首古琴谱”的课题研究和大胆创新。将数字科技与传统古琴音乐文化相结合,开发特色数字藏品。中国邮政携手“守仁·仁德系列”古琴,开发出的全国首发限量款数字古琴盲盒,既具收藏价值,又可满足藏家随时随地聆听美妙琴音的需求。利用VR+4K+全息技术等,创设多元应用场景,包括山水田园场景、课堂教学场景、沉浸式演出场景,使广大受众能够沉浸感受古琴带来的雅致、清悠。
(作者为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广东省教育厅课题“文化地理学视角下岭南派古琴院校式传承创新研究” 〈编号:2024WTSCX159〉和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岭南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中心”成果)
上一篇:湖北出台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措施
下一篇:超人气音乐老师的“破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