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高校具有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优势和多学科特征,组织开展人才培养、科技创新要面向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把握好学科这一核心要素,发挥独特优势,一体夯实办学能力,巩固拓展服务面向,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强有力支撑。
一要突出学科引领,应需主动布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学科布局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决定了一所大学教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点,是统揽各项办学工作的“纲”。高校要加强顶层谋划,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动态优化学科布局、凝练学科方向,集聚优势资源力量,不断提升办学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度。特别是要主动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趋势,通过持续凝练学科方向,加快前沿领域布局,促进传统学科内涵进化升级和学科间交叉融合,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蓄势赋能、提供源头支撑。在办学实践中,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智能网联汽车、机器人等重点领域凝练了一批新兴交叉方向,布局建设了人工智能学院、集成电路学院、未来空天技术学院等平台,牵引办学资源向赋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汇聚。
二要注重协同增效,一体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夯实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硬能力。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高校应当基于系统观推进组织理念更新,通过深化综合改革,建立协同导向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强化内涵主导、开放共享的资源配置理念,切实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融合互动。要以汇聚一流人才团队为核心,深化科教协同,以学科、平台、团队一体化统筹推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平台打造等工作,既实现资源集约保障,又能在真实的科研场景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近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级分类打造了微纳中心等一批融人才保障、专业实践教学与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科教协同共享平台。组建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面向基础前沿和新兴交叉领域打造了若干个研究中心,作为人才蓄水池、新方向孵化器,实现学科交叉、人才汇聚、资源集约保障和平台共享。秉承“逻辑集中、物理分散、全校共享”理念布局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搭建“智造工厂”实践与创新平台,实现了学生由学知识向强能力转变。
原标题:发挥高校学科优势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持续提供人才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