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何 勇
据媒体报道,近日多地发生多起行人在骑行路上遭风筝线割伤的事故:河南安阳一名17岁男孩骑车前往图书馆,途中突然被横在马路上的风筝线割伤了脖子;江苏泰州一男子骑摩托车时不幸被风筝线“割喉”,事发两天后伤口仍在流脓;四川成都一男子在绿道骑行时被风筝线凌空拦倒,头盔被划出一道大口子。
风筝线“割喉”伤人事件频发,细细的风筝线俨然变成悬在城市上空的“隐形杀手”,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杭州消防部门曾做过实验发现,紧绷的风筝线接触面积极小,压强可达每平方厘米数百公斤,危险呈几何倍数上升,锋利程度比手术刀更易造成深度创伤。并且,线轴和风筝的距离越大,产生的拉力就越大,“杀伤力”也会越大。
风筝线频变“夺命线”,直接原因是一些市民缺少安全意识,选择在行人密集地放风筝,甚至在铁路电力线路导线附近等禁止放飞风筝区域放风筝。而阳光之下,悬浮在空中的风筝线很难被发现,只有到了三五米的近距离才能看到,骑行者很难反应过来。
春暖花开,放风筝是许多人户外休闲娱乐生活的首选,“一刀切”禁止市民放飞风筝不切实际。但是,放风筝关乎公共安全,不能任由风筝线变成“暗器”,必须规范放飞行为。
从制度角度说,应当完善公园、场馆等公共场所管理办法,明确禁止行人在密集场所放飞风筝。比如,成都市制定的《环城生态区绿道骑行管理办法(暂行)》就明确规定,在环城生态区绿道上不得摆摊设点、放风筝,影响绿道正常通行或危及其他游客安全。同时,建议完善风筝以及风筝线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增强放风筝的安全性。
从监管角度说,执法部门需要加强对违规放飞风筝行为的查处力度,轻则批评教育,重则处以行政处罚,倒逼市民放风筝避开不合适区域。公共场所管理者可以通过树立禁止放飞风筝警示牌、安排志愿者宣传引导、无人机巡视等方式对违规行为进行劝说制止。
从城市治理角度说,政府应当疏堵并行,在空旷地带规划出可以放风筝的区域、场所,列出清单对社会公示,满足市民放风筝这种“季节限定”爱好。
从科普角度说,消防等职能部门要强化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大众放飞风筝的安全意识,引导市民选择在空旷人少的场地放风筝,避开高压线、桥梁、公路、建筑物、树木等。同时,引导市民购买风筝时选择颜色鲜艳醒目的风筝线,或在线上系上标志物,提醒旁人注意。
上一篇:市井烟火酿春意
下一篇:王磐和他的《野菜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