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文
“书与我写作的故事”,我说的书不是传统的“庙堂之书”,说的是“社会之书”。这些书与我的故事,串联起了我从打工生涯到文学道路的成长历程,也见证了书籍对我思想和人生的深刻影响。
记得读书时,我是武侠迷,金庸、古龙、梁羽生的小说大多数都藏在课桌下、打着手电筒躲在被窝里读过,当然琼瑶等人的言情小说也有涉猎。
1992年,我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那时的我,带着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远离家乡,投身于陌生的城市。进砖厂、到工地,然后是工厂的流水线。打工生活充满了辛酸与苦涩,每日重复着机械地劳动。环境给生活带来的苦闷、内心的自卑与孤寂,让人的状态完全置身于一片精神的荒漠。
大约是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报纸的边角有一则文秘速记函授培训启事,于是从不多的工资里拿出280元购买了相关资料,开始函授学习,想以这种方式改变命运。然而,一次午休时,我的速记本被砸到脏污的泥水里,没有完成它的使命,就此夭折。后来,小说便成为我为数不多的慰藉之一。
2001年的一天,偶然看到《打工族》杂志,那些打工者的故事,仿佛是自己生活的写照。那一刻,一个想法在脑海中萌发:我是否也可以通过写作,来抒发自己的种种感受呢?
最初,我试着写短篇小说。然而,现实条件的限制让我的创作举步维艰。时间、精力和金钱的限制,让我不得不考虑写作方向的转变,我逐渐转向诗歌。诗歌篇幅短小精悍,能抒发内心的情感,也更适合我当时的创作条件。
2004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我正式发表了一首诗,并收到了第一笔稿费——80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那时我一天的工资只有三四十元。这笔稿费带来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精神上的激励,让我对写作充满了激情。我记得,拿到稿费的那一刻,我的手在颤抖,内心无比激动。
此后,我开始大量阅读报刊。每一本杂志、每一份报纸,我都仔细研读,学到了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这些报刊就像无声的老师,指导着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不断前行。我一边阅读,一边写作,一边创新,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随着作品不断发表,我也获得了一些奖项,这让我在文学道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2013年,我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泥人歌》。2014年,我加入了中国作协。这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也让我对自己的写作有了更高要求,我开始从阅读报刊转为阅读名篇名著。我的视野不再局限于打工的生活圈子,我开始思考更多关于人生、社会、人性的问题,并将这些思考融入创作中。
一路走来,我因看书而写文章,又因看书而出书。这个过程的转变,都是书给我带来的变化,是书给我立下的航标灯,让我不断地进化自己的智慧。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