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团结报
□贾登荣
有着“南曲之冠”之称的明代散曲家、画家王磐,自幼才智过人。但生性洒脱的他,厌弃官场的繁文缛节,未曾科举,且终身不仕。他在老家江苏高邮的县城外修筑了一座高楼,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彻夜忘倦”,创作出不少散曲。
人们耳熟能详的《朝天子·咏喇叭》就是王磐的代表作之一:“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作者借喇叭来揭示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黑暗现实,通过描述喇叭、唢呐的特征和用途,暗示宦官得势后欺压百姓的情景,表达了人民对宦官的痛恨情绪。
不过,王磐留存于世的影响最大的作品,是他撰写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的《野菜谱》,又称《救荒野谱》。
王磐虽然出身富贵家庭,但始终关心民间疾苦。明朝中叶,全国范围内自然灾害频发。“正月应天、凤阳、山东、河南、陕西地震。四月柳州、新安所大饥。九月俱旱,徐、滁等地为甚……”目睹家乡“死相枕藉”的惨状,王磐想发挥自己所长,为老百姓做点实事。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王磐发现“饥民枕藉道跖,率皆采摘野菜以充食,赖之活者甚众。但其间形类相似,美恶不同,误食之或至伤生”。采食野菜可以活命,但由于许多野菜外观相似,加之一些百姓缺乏相关植物、医学常识,误吃有毒野菜而丧命的事件经常发生。
于是,王磐便想编纂一部野菜谱类的书籍,以“救民”和“便民”。他一边查阅古籍,参考前人所著相关文献,一边深入实地走访、观察、记录,甚至亲自采摘煮食野菜来确定其能否食用。很快,一部记录60种野菜资料及食用方法的《野菜谱》问世了。
《野菜谱》一物一图,上栏为文,下栏为图,图文并茂。文字部分描述该野菜的生长环境、形态特征、生长时段、食用方法等,尤为重视野菜的采摘时间。文后还各附一则歌谣,简单明了,便于记诵。如对“猫耳菜”的记述,先是说“正、二月采,捣烂和粉面作饼,蒸食”,继而附歌谣“猫耳朵,听我歌,今年水患伤田禾。仓廪空虚鼠弃窠,猫兮猫兮将奈何?”又如对“青蒿儿”的记录,“青蒿儿,即茵陈蒿,春月采之,炊食,时俗二月二日和粉面作饼者也”,接着附民谣一首,“青蒿儿,才发颖,二月二日春犹冷,家家竞作茵陈饼。茵陈疗病还疗饥,借问采蒿知不知。”下栏的图画对野草的形态特征刻画精细,生动形象,方便辨识。
在《野菜谱》一书中,王磐除了客观记录野菜的形态特性、食用方法外,还借野菜之状,揭露明朝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如在介绍“抱娘蒿”这种野菜时,他在歌谣中写道:“抱娘蒿,结根牢,解不散,如漆胶。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儿抱娘哭不肯放。”抱娘蒿抱根丛生,很像几岁的孩童黏着父母的情状。王磐借描写抱娘蒿的特性,用民谣反映出当时饥民卖儿卖女的悲惨现实。
《野菜谱》的问世为后人研究野生可食用植物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书中收录的野菜,除可救荒充饥以外,大多还具有防病、治病的作用。大灾之后多有大疫,荒年吃野菜既可饱腹又能防疫治病,可谓一举两得。所以《野菜谱》一经刊行,便引起广泛关注,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书《农政全书》中就收录了该书内容。清代纪昀等人编纂的《四库提要》中对《野菜谱》评价称:“其诗歌多寓规戒,似谣似戒,颇古质可诵。”
上一篇:不能任由风筝线变成“夺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