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色正好,沿高速公路驶入大连长兴岛,两块几乎同样大小的牌子映入眼帘。一块写着“大连长兴岛”,另一块写着“恒力石化城”。“城”依岛而建,岛因“城”而兴。
高空俯瞰恒力,白色反应釜、炼化塔组成的“能量源”向四周延伸着不同粗细的银色管路,每条管路的末端,都是一片在全力生产的加工装置。“众星拱月”般的生产图景在此具象化。
距此不到200公里的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建设现场塔吊挥臂,机械轰鸣,数万名建设者正在抓紧建设这一世界级石化大项目。
以大连、盘锦为“两极”,辽宁正全力打造万亿级石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去年年底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被简称为“大盘绿色石化集群”的大连盘锦石化产业带成为35个集群中唯一以“石化”为主题的产业集群。
石化产业深度变革的当下,大连、盘锦石化产业如何在发展中实现弯道超车、提质升级,走出一条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记者来到渤海湾畔,深度探究。
从“油头大”到“结构优”
石化产业,炼油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源头,但同时,“初字号”产品也是附加值最低、能耗最高的生产环节。因此,“油头大”一直被认为是石化产业发展的短板所在。
“这个问题要相对来看。”结合辽宁实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石化处处长谢恺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他看来,“油头”是不可复制的资源优势,是石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所在,没有这个“开始”,接下来的故事讲不下去。
辽宁的“油头”究竟有多大?
2023年,全省规上石化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超过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石化行业的7.3%,居全国第五位。辽宁成品油年产量居全国第三,PTA(精对苯二甲酸)年产量居全国第二,乙烯+纯苯+三大合成材料总产量居全国第三。其中,多来自大连、盘锦两地。
不仅如此,“这两个城市还有较好的区位优势。”谢恺补充道,“大连港、盘锦港均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石化港口,这是令多少内陆地区羡慕的。”
在“大油头”的引力下,大企业、大项目接连在辽宁扎根,搭建出以大连、盘锦两地为核心的万亿级石化产业基地。从链条看,两座城市拥有从原油开采、石油加工、基础化工到合成材料、精细化工的完整石化全产业链条。从企业看,恒力石化、华锦阿美、中石油大连石化等全国闻名的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均落户在集群之内。从配套看,全省除大连、盘锦外,还拥有辽阳石化、抚顺石化、沈阳化工等石化行业龙头企业,形成相对完备的配套体系。
但只有“大油头”不够,还要有“强身体”。谢恺清晰地认识到,头重脚轻“化尾短”,确是辽宁石化当下的瓶颈所在。
专家、企业家一致认为:深耕油头舞化尾、围绕龙头抻链条,是辽宁石化优结构的破题之要。简而言之,就是要“减油增化、减油增特”。
在大连长兴岛,长兴岛经发局工信科科长孙雪男向记者介绍:“目前精细化工园内的企业几乎都是奔着恒力来的。大家从恒力买甲醇、环氧乙烷等化工原料,也向恒力及其客户销售各自的化工产品。除了恒力,我们还计划增加一些精细化工项目,力争未来三年将全区的精细化工率提高到25%以上。”
“大手拉小手,链上齐步走”的场景,也在盘锦辽东湾同步上演。巴赛尔的C5是伊科思生产橡胶的主要原料,金发科技正是因为“隔墙输送”的便利优势,才最终选择落户盘锦。
近日,盘锦华锦阿美精细化工及原料工程项目芳烃联合装置的118米抽余液塔一次安装成功,这也是全球化工项目同类型塔器中直径最大、高度最高的设备。“目前,围绕这个项目的产业园已在规划之中。华锦阿美建成投产后,将带动辽东湾,再建一个‘新盘锦’。”看着几天变一个样的项目现场,盘锦辽滨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继宽笑着说。
从“成果”到“成品”
行业遭遇风浪,并非所有船只都难远行。相反,有些企业却越战越勇,急着增资扩产大显身手,其“密钥”就是创新。
大连长兴岛中沐化工生产区内,不少车间装置都在技改作业。总经理罗春雨表示,目前产品供不应求,订单排产已到了几个月后,公司在尽量不停产的情况下进行技术升级、设备更新。
中沐的主要产品是工程塑料聚苯醚和特种酚类产品。聚苯醚广泛应用于电器、汽车、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市面上常见的10万元以上新能源汽车里,很多都有我们的产品,比亚迪就是我们的大客户之一。”罗春雨说。
实现这一切,靠的是中沐强大的创新能力。该公司拥有一支在精细化工领域从业超过20年的国内顶尖技术团队,掌握多项核心专利技术,是国内首家通过全化学合成方式生产聚苯醚新材料和高纯度工业酚类产品的企业。
“辽宁石化有着全国领先的科研力量。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大连理工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都在业内知名。我们还拥有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2个。”辽宁省石油化工规划设计院院长常越伦表示,这是辽宁精细化工企业难得的创新资源。
用好科教资源,政府搭台少不了。
如今,盘锦双台子区中试基地在行业内的名气不小。但了解盘锦的人都知道,双台子在盘锦石化行业算不上“大区”,既没大企业,也没大项目。那如何发展石化产业呢?“只能盯上高技术了。为企业搭建产学研用平台,把奔着科技成果转化而来的企业留在盘锦。”盘锦市双台子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赵明说。
2019年,由大连化物所、双台子区政府各占股50%的盘锦中试基地正式成立。这也是大连化物所在东北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在这里,车间、设备一应俱全,企业可拎包入住。“其实这些不算稀奇,别的地方可能也有。但我们有大连化物所作为技术支撑,博士团队提供技术扶持。绿色通道帮助企业落户,环评、安评等审批手续都由园区整体办理。这就不是哪里都有了。”中试基地负责人张建国表示。
走进中试基地,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已有9个项目在这里完成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三级跳”,这9个项目预计年产值可达28亿元。
用活创新资源,增加服务价值,助力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成长壮大。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一批精细化工行业的“隐形冠军”,其中,辽河石化重质环保橡胶增塑剂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以上;盘锦信汇新材料卤化丁基橡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0%;赛菲化学常温低压合成水性表面助剂产能全国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5%……
从“黑色”到“绿色”
如果将创新比作石化产业发展的引擎,绿色则是产业前进的指针,底色之变的背后是理念之变、方式之变。
气温渐暖,大连长兴岛内的民宿又忙碌起来。“从4月中旬开始,游客就要陆续来岛了,有些准备得提前做出来。”孙雪男表示,“你别看咱们这儿是座石化岛,但我们一直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把污染防治、双碳战略、城市建设等有机融合。同步打造文旅网红打卡地,每年来长琴海岸游玩的游客都不少。”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公布的2024年“无废园区”典型案例名单中,大连长兴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上榜,成为东北首个无废园区。
节能、减排、降耗既是政府导向,也是市场风向。
在中沐化工的生产园区内,四座冷却塔冒出白色水蒸气,形成小范围的“雾区”。“再过一段时间,随着公司节能技改项目推进,这两座塔就不会这么忙了。公司正在对电能、蒸汽、天然气进行能耗改进,为公司进一步节约成本。”罗春雨笑着介绍,“现在订单越来越多,对产品含碳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倒逼企业向‘绿’转身。”
不仅中沐,在大盘集群内,因地制宜提升含“绿”量的举措也随处可见。
“以前,废水是让企业头疼的一个问题。2022年起,化工园区建立了整体的污水处理系统,我们通过管道直接将有害废水输入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同时将工业废水进行回收利用,大量节约水资源,降低运营成本。”盘锦信汇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巩志刚表示。
截至目前,我省共有恒力石化等7家石化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涤纶短纤维等13个产品获评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
“本次参加国家制造业产业集群‘赛马’,大盘绿色石化集群名称中的绿色是我们对集群的主要设定。未来,我省将在绿色体系的建设上多下功夫,通过绿色工厂建设,着力提升绿色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鼓励绿色制造水平高的工业园区,建设绿色园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让现有的企业“绿”起来,还要为优质产能留空间,让落后产能平稳退场。近年来,我省通过技术升级改造、产能置换、淘汰低效产能等措施,合计退出200万吨/年以下炼油产能1242万吨。
国际石化市场的不确定性依旧持续,但又何尝不是一次弯道超车的机遇。只要拿好创新钥匙、走稳绿色路径,辽宁石化航母必将穿越风浪,驶入更广阔的蓝海。
(辽宁日报记者 孙大卫)
责任编辑:张刚
下一篇:传奇世界法师炼狱升级之路